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上一条:第一篇 沙与水的神话 下一条:未来几日持续阴雨气温较高
行将消失的扬中方言语词(A)
佚名   2008-07-03

  

“新陈代谢”、“吐故纳新”、“适者生存”这些法则,是世间万事万物动态发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语言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都经历了这种蜕变。当然,作为小语种的扬中方言也不例外。 汉语普通话已经消失的许许多多词语是显而易见的,比方说,使用很久的封建时代的产物和名称如:皇帝、后妃、太监、状元、举人、秀才、员外、女红、绣楼、贞节牌坊、裹小脚等;近代的如:保长、甲长、雇农、长工、地主、土匪、响马、特务等;接下来就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家都曾见过的不少东西和一些常用语,如今也都销声匿迹了,现列举一些:水门汀、投机倒把、的确凉、挣工分、大食堂、四害、大集体、红小兵、赤脚医生、干打垒、电报、糖精、粮票、六六六、交流收音机、连环画,馄饨担、耍猴子的等等。 而我们扬中方言里已经消失和行将消失的词语也数不胜数。这里不妨作一些历史的回顾,并按历史发展的脉络,分阶段细说。 在近千年战乱频发的旧中国,来自各地的先民最初来到扬中垦殖,发现这里有长江作天然屏障,土匪强盗上不了岸,是个“太平洲”,能在这里安身立命,他们虽然背井离乡,但一个个均安下心来在荒滩上胼手胝足、开渠挖地、垒土建房。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用的是最原始的工具,比如用“飘锨”挖罱泥、开港、做坝头、砌土坯房、茅草屋、用方刮(四方形土块)砌墙、还有用芦巴做壁,因土地私有,就有挖干子、圩、界岸等,人们煮饭没有火种,就用火刀、火石、纸捻(又叫芒子)取火,有人用缸锅腔、吹火筒、汤罐、煨吊等,人们吃的是没米麲粥、秧草汤、黄麺迄搭、焦糏(炒面)、晚上照明用的灯铲头子、灯草,夜晚报时靠更夫、打更,什么三更天、四更头里什么的,家家存水用水缸,厕所是毛缸。耕田用老牛,工具有弯犁辕等,人们用钉扒祝田、削垒、排桑,尽管人们头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忙到头,还是“连嘴都糊不高周”。数百年间人们穿的是什么呢?是带补丁的衣服、小褂裤、大衭头、棉袄头子,脚上穿的是用芦花编成的“毛窝子”、夏天穿木屐,又叫木拖,还有的穿长袍、马褂等。那时男人留着长发,清朝时打成小辫子,女人裹小脚(据说始自隋朝),且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习惯称“王张氏”或“杨朱氏”。人们吃米用舂臼,磨麺用石磨,还用巴斗、石碾子等,吃油靠油坊。度量衡用的是十六两,斗、升、市尺。下雨天穿蓑衣、带斗篷,穿钉鞋或踩高跷。孩子“上书房”,读的是私塾,还要用“提盒”给先生送饭,老师体罚是打手心,学生用的是“粉板”一块,还有砚台什么的,均不见了。烟民们抽的烟用不是水烟袋、旱烟袋。人死后用土葬,少不了什么堆底三的棺材,还要烧锡箔、念经等,所有这些陈旧的东西与名称可以说是最早一批退出历史舞台的词语,如今人们只能在影视作品中偶尔才能见到了。

备注:行将消失的方言语词在本文中均用黑体字标出。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68471761
位访问者
本年度:35504976 本月:8083036 今天:210187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