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扬中要闻 |
|
|
|
|
新坝、油坊两个示范镇建设,分别在2013年、2015年基本建成。其他镇(区)因地制宜开展新市镇和新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开发品位、建设档次和综合承载能力。到2015年,全市新市镇、新社区建筑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加快城乡市政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对接,巩固发展商贸流通、餐饮娱乐、金融服务等业态,促进城镇配套功能的不断完善。
3.建设富裕生态的田园式新农村。
深入开展新一轮“三增”主题活动和农村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重点抓好富民工业园和村级标准化厂房建设,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滚动发展的能力,到2015年,全面消除年稳定性收入7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处理、道路养护保洁、河道环境治理、村庄田园绿化四大环境建设,加快实施农路农桥、农田水利、便民服务等民生工程,充分展现农村的田园风光,让农村成为农民的“乐居家园”。
4.构建配套完善的城乡一体新格局。
以“五大板块”为重点,加快从型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增强园区板块的产业集聚力、要素吸纳力和项目承载力。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泰州长江公路大桥、新238省道2012年全面竣工;扬中—镇江直达通道2013年建成通车;同步做好新238省道各支线道路的规划建设,建成兴旺大道、滨江大道、雷公岛快速通道等主要支线道路。加快港口工程及其配套的“一关三检”建设。全面实施公交一体化,2012年实现城乡公交“一公里半径全覆盖”。完成西来桥与主岛自来水管网并网。加快实现燃气管网市域全覆盖,“十二五”末,全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8%以上。完成数字化城管建设工程,启动运行城市管理指挥调度中心,推动城管综合执法向镇(区)延伸,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动态化、精细化。
(四)以“两型”城市建设为重点,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大力淘汰落后产能。
启动实施“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分期分批淘汰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落后产能;实施电镀、喷涂企业的集中运营、规范管理,加大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专项整治。推进治污减排关口前移,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对国家明令禁办、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规划选址、污染严重且难以治理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促进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园区和企业为重点,积极做好循环经济的试点与推广,建成1~2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和一批循环经济骨干企业。
2.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高度重视中心村和社区的规划建设,到2015年,全市规划居民点控制在80个以内。加快转变拆迁安置方式,采取宣传引导、政策激励、安置配套“三管齐下”的方法,以现代居住形式、一流居住环境,推动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鼓励建设多层厂房、高层楼宇,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单位土地使用效率。建立建设用地综合评估核准制度,严格执行投资强度、产出贡献的刚性标准,以土地使用的“高门槛”换取单位土地的高收益。全面调整优化岸线功能布局,推行岸线资源有偿限期使用,科学合理、集约节约利用。
3.着力优化生态环境。
深入推进“四城同创”,确保2013年全面创建成功。扎实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水环境治理。深入推进“绿岛工程”,尽快形成庭院绿化、沿江绿化、河港道路绿化相互融合的绿化体系。大力推广建筑节能,鼓励太阳能光伏的建筑应用。积极推行健康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方式,倡导崇尚环保、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使“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共同责任和共同行动。
(五)以富民惠民为重点,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满意度。
1.持续促进居民增收。
实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以鼓励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就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增加工资性收入,以引导观念转变、拓展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完善社会保障增加转移性收入,让“收入倍增”成为改善民生的突出亮点。重点落实好“加快创新创业型城市建设”等政策意见,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创业就业的政策均等、服务均等、机会均等。坚持以创业促就业,建成一批示范性的创业基地,五年新增民资注册资本300亿元以上。同时,加大对低保户等贫困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稳步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改善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
2.健全完善保障机制。
逐步推进社会保险基本制度并轨改革,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加快实现“先保后征、应保尽保”。完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制度,深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切实改善各类群体的住房条件。积极推进老年人事业的发展,加快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健全完善老年服务体系。2013年建成市福利中心,提升镇(区)敬老院的服务能力,2015年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2000张以上。加大慈善救助力度,“十二五”末慈善基金规模达到2亿元。
3.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导社会、推动发展、增进和谐的作用,实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用先进文化提升现代城市品位。进一步丰富新时期扬中精神的核心内涵,使城市始终充满活力、富有朝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奥体中心、广电中心、文化广场、博物馆等重点工程,促进各镇文化中心、社区文体活动阵地提标覆盖,率先建成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制定专项规划,扶持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创作、网络传媒等新型文化业态,形成一批文化产业新亮点。繁荣基层文艺创作,努力推出一批时代感强、老百姓欢迎的文艺精品力作;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升扬中文化软实力。
4.积极发展社会事业。
着力完善覆盖城乡的教育、卫生等服务体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开放发展终身教育,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卫生事业发展与计生优质服务水平、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走在全省前列。
(六)以社会管理创新为重点,全面提升社会整体和谐度。
1.坚持群众路线,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更加自觉坚定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用群众的眼光、从群众的立场想问题、看问题、处理问题,最大限度地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积极宣传、动员、引导群众,发挥好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机关部门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开展结对帮扶等工作,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深化“法治县(市、区)”创建,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以为民、务实的良好形象增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2.坚持源头治理,把维护群众权益作为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
完善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作用,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建立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制度,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带案下访和包案处理等制度,积极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诉求,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3.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加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社区组织建设,有效解决城市小区管理缺位的问题。增强基层组织协助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到2012年,创成“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逐步提高外来人员、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水平,认真贯彻流动人口服务政策,切实解决外来人员同城待遇。加大“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力度,深化“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分类发展、分级监管机制。健全网络管理机制和网络监控体系,正确引导网络舆情,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