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头条新闻
头条新闻  
上一条:“制高点”上的竞争 下一条:“做大做强”的引领
“人才经济”的崛起
——走进大全集团看跨越系列报道之一
蔡小俊   2010-11-16

  

     大全集团在“赢在规模”向“赢在制高点”的转型过程中,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战略引擎,促进了人才经济的蓬勃兴起。近年来,大全集团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电气检测站,集聚了博士、硕士以上的高层次人才120多人,科技研发团队达600余人,三大新兴产业各有一个高水平的博士团队在领衔。      人才战略的稳步推进,为大全集团的创新创造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通过人才战略的实施,目前大全特色的人才经济已经成为该企业的一种崭新发展形态。            大全人才战略的驱动,要从企业的发展历史中去认识      大全集团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人才,发展的活力在于人才。在扬中,第一家引进本科生,第一家引进硕士生,第一家引进博士生的乡镇企业,都是大全。      如果说重视销售、鼓励外勤,是绝大多数企业共同的做法,那么,比其他同类企业更重视技术和管理人才,让大全在每一次经济转型和跨越中,都领先了一步。      在大全集团董事长徐广福的脑海里,绷得最紧的弦是大全未来的发展,关切最深的就是大全的人才。      “人才是什么,是被称为21世纪最贵的财产。”他对人才有着这样一种特殊的感情。有一回,一个河南籍的外地大学生要结婚,女朋友是企业为其撮合的本地人,由于远在河南的父母不能来,希望大全领导作为男方代表出席。当时,徐广福到北京出差,但他得知情况就一直惦记着这件事,并对出差日程做出了调整,在大学生结婚的当天下午,就赶回来出席了他们的婚礼。      这“周公吐哺”般的人才情结,让这些人才对大全产生了“家”一般的感情。也正是企业对人才的重视,他们拥有了一批杰出的科技人才队伍和一群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这被大全集团认为是最重要的资源。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乡镇企业,大全没有一人受过系统技术培训和正规的高等教育,不要说本科生,就是大专、中专毕业生都很难得到。没有人才,自己培养!1984年,大全从上年仅有的8.7万元的利润中拿出了2万元,输送了20名职工去大企业培训技术。“发工资都紧巴巴的,居然搞什么培训?”面对种种议论,徐广福第二年 “更过分”,又从上年18.7万元的利润中拿出了3万元用于职工培训。      从2000年4月开始,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大全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成为中国控配电行业最早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并于2003年和2004年又在南京、上海、西安等地分别设立了博士后工作分站。现在大全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3500多名,博士、硕士以上高级技术人员110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名,外国专家近10人,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除了对员工进行各种专业知识培训外,大全还与江苏大学合办“大全集团工程学院”,在西安交通大学设立“大全集团奖学金”,并每年选派一批有潜力的优秀科研人员去国外参观学习或进一步深造。                  大全人才战略的成效,要从企业的发展优势中去解读      “实施多元化发展,三大产业均建立行业领跑地位;自主创新能力成行业翘楚”——这是大全集团两个最重要的发展优势。      发展优势,来自于人才的优势。大全集团的三大产业——电力电器、新能源、交通技术均建立行业领跑地位,在多元化战略中,三个轮子一起转,首先离不开人才经济的支撑。      “企业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人才经济。”基于这样的理解,大全既“醒得早”,又“动得快”。大全把每年高于销售的5%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其中有相当大的投入用于企业所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他们称之为“人本工程”。也就是说,企业发展人才为本,人才为基。      他们打造“人本工程”有很多渠道,自主培养、合作培养、外来引进,三者互补。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南京大学等30多所知名高校,都是他们实施人才工程的直接和间接的人才基地。光是和江苏大学、西安交大就合作培养出100余名工程硕士。近三年的时间里,他们每年引进培养中级职称和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都在200人以上。目前,大全集团三大产业步伐稳健,就是源于“十年一剑”的人才底蕴。      大全的另一个发展优势,就是创新。大全集团在中国电气工业中位列第四,以前一直是前十。虽然规模体量不是最大,但是,他们却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电气工业自主创新第一名。      纵观大全历史,从四千四万的“供销员经济”,到今天科技领先的“实验室经济”,一个鲜明的特点,都是“靠人才打天下”,书写的都是依仗一流人才的“人才经济”。      在大全的眼里,一流人才是辩证的。前一时期的“一流”标准拿到现阶段来看,未必一流;别人眼中的“一流”,在自己眼中未必一流;别人眼中不是一流,或许就是自己需要的“一流”。一句话,“一流人才”应该是具有时代特征和企业自身急需这两大特点。      正是基于对这两点的辩证理解,大全在发展人才经济上,也比别的企业敏捷。在“供销员经济”取得辉煌之后,又在人才战略上紧跟时代,及时调整,埋头经营“实验室经济”。      如今,大全根据自己的企业需求,顺应时代经济的需求,吸聚了一个“一流人才团队”,拥有科技研发人员600余人,还先后成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国家级电气检测站,一举建立了“中国电气工业自主创新第一名”的发展优势。                  大全人才战略的推进,要从企业的厚实基础中去领会      “大全的经营基础扎实,进军每一个新领域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步伐稳健。”多年来,外界对大全都有这样的深刻印象。稳健就是一种发展优势。      除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务实之外,他们的稳健优势还源于他们独到的人才架构。用大全集团总裁徐翔的话说,就是“公司什么样的人都要有。”      “人才建设,应该是一个金字塔体系。”徐翔觉得,从研发专家、销售精英、管理骨干、职业经理人,乃至一线的技术工人,都应该是人才体系建设中的一环。      “大全的一线技术工人薪水在扬中范围,遥遥领先,即使放眼整个行业也是名列前茅。”大全集团认为,尖端科研人才引进得再漂亮,如果忽视一线技术工人的人才建设,那他们这个人才经济的体系是不均衡的,也会影响企业发展。在大全的分配体系中,他们注重三个倾斜,除了向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倾斜,还特别强调:向生产第一线、向劳动强度大的岗位倾斜。正因为这样的导向,大全集团的金字塔人才体系中,作为最下面基石部分,建设得尤其扎实。      “并不是引进博士硕士,才是人才战略。”大全这样分析他们的人才观:在人才经济里,专业水平的技术工人份量很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基于这样的人才观念和人才建设实践,在大全集团每个员工都能充分展示自己擅长的技能和优秀的一面,最大限度发挥出自己的潜在能力。大全集团还努力创造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实施基于能力和业绩的评价原则,重视员工个人的发展和成长空间,使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薪酬体系。      大全集团犹如一个庞大的聚宝盆,将这些丰富的人才宝藏挖掘于五湖四海。正是一批批各类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基础厚实,顶层高精——人才“金字塔”体系的建设,让大全在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产业实践中,骨骼强健,有力促进了电力电器、新能源、轨道交通三大产业的齐头并进,并均在行业中奠定了领先地位。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2655115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1217166 本月:2893041 今天:351289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