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综合新闻 |
|
|
|
|
“朦胧诗”这个名称的出现,是1980年8月号《诗刊》上的一篇文章。这是“文化大革命”后出现的,其大多是一些青年诗人所写的诗。主要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江河、顾城、杨炼等。他们从“五四”以来的新诗和外国诗歌中吸取营养,注重诗歌革新,追求情绪化、心灵化、主观化。
这类诗的主要特征:含义深曲、感情潜在、结构跳跃、手法新异。有的流于晦涩艰懂。是一种新诗体裁创作的尝试。这类诗曲于距离我国诗歌民族传统和人们欣赏习惯较远,因此,在文艺界引起过一场热烈的讨论。
对“朦胧诗”的态度有如下几种:(1)全盘肯定;(2)全盘否定;(3)基本肯定,但同时指出一些局限;(4)基本否定,但承认一些优点;(5)肯定、否定参半。
这是中国诗坛对文艺现代化美学追求过程中的产物,不妨把“朦胧诗”看成文艺复兴百花园中的一朵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