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扬中县志
 
前言
地理篇
经济篇
政治篇
文化篇
人物篇
社会篇
后记
当前位置:首页 >>扬中县志>>地理篇
地理篇  
上一条:第六章   土   壤 下一条:第八章   环境保护
第七章  物  产
佚名   2009-09-04

  

第七章 物 产

扬中县境内未发现地下矿藏,自然资源以动、植物为主,以盛产“江上三鲜”一一河豚、鲥鱼、鱽鱼与“江洲三宝”——芦,柳、竹而著名。

第一节 植 物

一、粮食、油料作物

粮食作物:水稻、三麦(小麦、元麦、大麦)、大豆、甘薯、豌豆、绿豆、赤豆、玉米,高粱等。以稻麦为主,大豆、甘薯次之,余均为零星种植。 抗日战争前,作物品种均系自选土种。解放后,不断更新优良品种,至1985年,仅稻麦两类共引进172个品种。农户普遍种植“扬麦5号”,“杂优”,“扬粳201”等。解放前,各农户很少栽种甘薯,解放后,经过逐年发展,至60年代初,农户已普遍在自留地栽种,品种以“胜利百号”、“徐薯18”为主。 油料作物:境内多低田,无成片高地,大豆、芝麻、向日葵、蓖麻等油料作物,多为零星种植。建国前后,人民的食用油主要是从外地购进油料在县内加工。70年代初,县政府规定,各生产队必须以总田亩的7%种植油菜,以解决农民食油的困难。先后引进油菜品种5个,以“宁油7号”、“宁油7~8”为主要品种。 二、经济作物 建国前,经济作物主要为棉、麻。农户多在小块高地上种植,收取后自纺自织土布。建国后,曾发展种植甘蔗、薄荷、留兰香,因缺乏栽培技术,未能推广。1981年,县多种经营局组织部分生产队试种改良种棉花,先后引进“中棉”、“岱字棉5号”、“三三三”、“徐州142”、“泗阳835'’5个品种,亦因缺乏管理技术,产量不高,未能推广,连原来试种的田块,也陆续改种水稻。 三、蔬菜 建国前,蔬菜以青菜、韭菜、苋菜,黄瓜、南瓜、丝瓜、豇豆、扁豆等为主。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部分生产队成立蔬菜组,开始引进黄芽菜、包菜、四季豆、马铃薯、西红柿等。80年代初,又引进银耳、木耳、平菇等菌种。 境内普遍栽培的蔬菜有:白菜、苏州青、乌塌菜、黄芽菜、荠菜、雪里蕻、萝卜、大头菜、菠菜、芹菜、莴苣、苋菜、蕹菜、芫荽、芥菜、药芹、水芹、葱、大蒜、洋葱、韭菜、西红柿、茄子、辣椒、甜椒、黄瓜、冬瓜、丝瓜、菜瓜、南瓜、笋瓜、瓠子、四季豆、豇豆、扁豆、马铃薯、茭白、藕、茨菇、菱、荸荠、平菇、蘑菇、木耳、银耳等。 四、瓜果 建国前,县内无成片果园,农户仅在宅旁、岸边栽植少量果树。建国后,引进柑橘、苹果、核桃、梨、桃等新果种,其中柑橘、苹果、核桃,因气候和管理技术关系,未能推广。70年代八桥镇宏图农场栽植成片的梨、桃等果树。70年代,引进西瓜栽培技术,以联合乡新跃农场为主要产地。80年代引进的葡萄、草莓等果种,亦在少数地区栽培成功。 全县:主要瓜果品种有:梨、桃、杏、李、樱桃、枇杷、石榴、西瓜、香瓜、草莓、葡萄、橘、银杏等。 五、树、竹、芦、柳 农户家前屋后,多栽树、竹;沿江滩地,遍植芦、柳。芦、柳、竹素有扬中“三宝”之称。建国前,全境树木以柳树、枫杨为主。建国后,注重树种更新。1958年引进悬铃木(法国梧桐),1962年引进白榆、刺槐;1970年引进水杉、香樟;1975年引进池杉、214杨;1978年引进柳杉等树种。其中水杉已成为全县绿化造林的主要树种。 树、竹、芦、柳品种繁多,树有法国梧桐、国槐、刺槐、楝树、白榆、白杨、垂柳、枫杨、椿树、冬青、水杉、泡桐、银杏、皂荚树、松、柏、榉树、柳杉、池杉、乌桕、香樟、桑、214杨等。竹有篾竹、燕竹、刚竹、柱竹;芦有荻芦、泡芦;柳有扬花柳、杞柳等。 六、花卉 建国前,扬中县无专业养花户,只有少数地主豪绅之家在庭园种植花卉,以供观赏。建国后,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栽培花卉者逐渐增多。80年代起,机关、学校、团体、城镇居民及部分农户,养花已蔚然成风,集镇上出现花木市场,品种亦日益繁多。 主要花卉品种有月季、玉兰、牡丹、海棠、蔷薇、天竺、文竹、芍药、山茶、杜鹃、腊梅、玫瑰、兰花、虎刺、仙人掌、风仙、菊花、鸡冠花、牵牛花、万年青、半枝莲、紫荆、石榴花、吊兰、—串红、扶桑等。 七、药材 建国前,只有野生药材。建国后,开始推广人工栽培药材。1985年全县种有杜仲20亩,山茱萸3亩,金银花10亩。大力子、丹参、黄芪等亦有零星种植。 植物类药材有:决明子、大力子、佩兰、红花、元胡、补骨脂、丹参、黄芪、杜仲、山茱萸、金银花、竹茹、浮小麦、枇杷叶、车前草、芦根、青蒿、益母草、冬瓜皮、冬瓜子、桑白皮、香橼、丝瓜络、小胡麻、大蓟草、小蓟草、老鹤章、地丁草、篇蓄草、枸杞子、月季花、泽兰、瓜蒌、鸡冠花、冬桑叶、桑椹子、半夏、半边莲、土牛膝、天浆壳、接骨木、辣蓼草、马鞭草、佛耳草、透骨草、卷耳草、墨旱莲、血见愁、马齿苋、蜀羊泉、蒲公英、艾叶、凤眼草、侧柏叶、牡丹皮、白芍药,陈皮、银杏叶、银杏、苦楝皮、椿根皮、白茅花、白茅根、桃干、桃仁、杏仁、冬葵子、蛇床子、野料豆、玉米须、女贞子、龙胆草、野菊花、芭蕉根、荷叶、莲心、芡实、紫苏草、芫荽、白首乌、萱草根、薏仁、半枝莲等。 还有动物类药材:地鳖虫、僵蚕、龟板、鳖甲、乌蛇、天龙、地龙、鸡内金、凤凰衣、蝉衣、蜂房、蟾酥、人中白、龙衣等。 八、草类 饲草类:建国前,青饲料以青草、野芥菜、刺芥头,锅巴草、奶奶草、鸡浆头等野生草类为主。建国后,引进绿苋、夏生菜等品种进行人工种植,用作青饲料。 绿苋株型高大,茎叶鲜嫩;夏生菜生长快,产量高,适口性强,是生猪的好饲料。 肥料草类:秧草又叫金花菜、三叶菜,为传统沤肥草,与元麦夹种。建国后,引进紫云英。60年代,陆续引进绿萍、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田菁、苕子等。县政府曾大力提倡利用河塘放养“三水一萍”作稻田基肥,后因气候和技术关系,未能推广。秧草、紫云英,除沤肥外,人可食用,还可作青饲料。 燃料和编织草类:农村以稻草、麦草为主要燃料,下洲地区芜莉(土名蛇苗)亦为主要燃料之一。株高2米多,杆粗如指,叶锋利如刀。栽在堤岸两侧,可起固堤作用。建国后,垦荒种粮,芜莉被砍伐殆尽。编织草主要为芦苇、蒲、绿帚等。绿帚可做扫帚,农村有少量散生。麦杆可编织草帽、小筐、篮等。芦花可编织御寒的蒲鞋(俗称茅窝子)等。蒲草可编织蒲垫、蒲包等。

 

第二节 动 物

一、水 产 扬中县为河网地区,河塘较多,农民向有养鱼习惯,鱼种有青、草、鲢、鳙、鲤、鳊、鲫等。解放后,引进红鱼(红鲤鱼)。70年代初推广养蚌育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河塘亦大部分由农民承包养鱼或养蚌育珠。1984年,县政府投资在雷公嘴兴办养殖场,发展水产养殖事业。 二、禽畜 建国前,农户饲养的禽畜有鸡、鸭、鹅、鸽、鱼鹰、猪、羊、猫、狗、牛、兔,驴等。建国后,禽畜品种逐渐增多。 鸡,历来以“三黄鸡”为主要品种。1954年引进来杭鸡,1965年引进新狼山鸡,以后相继引进白洛克、芦花、希塞斯、红育、新杂288等品种。1983年,以罗斯鸡为主要推广品种;1984年全县饲养量达1万只左右。原有“三黄鸡”因适应性、觅食力较强,便于饲养,饲养量一直占据优势。 公猪:建国前,以米种公猪为主。建国后,因猪身不大而逐渐淘汰。1954年,县良种场引进1头约克夏,试行经济杂交成功。1964年,各乡镇兽医站相继办起家畜配种站,引进约克夏、盘克夏杂交二代和新淮种公猪。1968年,又引进苏白、上海白、大约、长白、杜洛克等公猪。1978年起推行人工授精,由配种站统一供精,有效地提高了母猪产仔率和肥猪生长率;在推广瘦肉型猪种方面,亦取得良好成效。 母猪:建国前,母猪品种主要有“米猪”、“二花脸”、“大埨庄”等。米种母猪母性好、产仔多,泌乳力强,所产仔猪育成后,有皮薄、肉嫩、味美、脱肉率高等优点;缺点是嘴长、单背脊、生长慢,不甚受养猪户欢迎。1954年县良种场引进约克夏,从无锡、武进、昆山、吴江金坛、上海等地,引进“二花脸”、“枫泾”、“梅山”等猪种,所产仔猪有双背脊、短嘴、体型大、生长快、皮薄、脱肉率高等特点。80年代开始推广瘦肉型猪种,原有米种母猪逐渐淘汰。 乳牛:1962年,县良种场开始从外地引进乳牛10头,后因管理不善,饲养数逐渐减少。1985年全县共有乳牛14头,所产牛奶主要供应县城居民。 水貂:1980年,开始引进水貂进行饲养,6个集体场和12个养貂专业户共养貂105只。1981年,县外贸公司从山东引进标准黑貂79只(公貂14只,母貂65只),因配种技术不佳和饲养管理不善,饲养量逐年下降。 三、昆虫 扬中县养蚕历史悠久,建国前,农民自育土蚕种,俗称“三眠种”。茧有白、红、黄三色,茧质较差产量又低。清宣统三年(1911),开始推广框制改良蚕种,以无锡“虎牌”蚕种最受欢迎。民国23年(1934),扬中县“江东蚕种制造厂”生产的“长寿牌”蚕种取代了“虎牌”。建国后,改框制为平埭,卵量多、产茧量高于框制。1966年,改平埭为散卵,卵粒经过筛选,其质优良,产茧量更高。80年代,出现养蜂和养地鳖虫专业户。 四、野生动物 建国前,扬中境内野生动物较多,如青蛙、蟾蜍、蚯蚓、蛇、乌麻雀、黄鼠狼、刺猬、水獭、野兔,野鸡等。70年代后,由于农田普遍施用化肥、农药,加之有毒性的工业废水处理不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农田野生动物不易生存。对一些飞禽走兽,亦捕猎过多,致使黄鼠狼、野鸡、啄木鸟、猫头鹰等濒临绝迹。80年代初,曾大肆“捕蛇”和“取蟾酥”,捕食青蛙的现象亦较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境内主要野生动物有:鲥鱼、鱽鱼、河豚、黑鱼、鳗鱼、鳜鱼、鲇鱼、黄鳝、虾、蟹、甲鱼、乌龟、泥鳅、刺鳅、鲫鱼、螺、蚌、蟛蜞、青蛙、田鸡、蟾蜍、红鳍白、鱼、麦穗鱼(罗汉筒)、虎头沙、鲈鱼、鮰鱼、鳑鮍、鳡鱼、鲻鱼、赤服(红眼)、江豚(江猪)、蛤蜊、野鸡、野鸭、麻雀、燕子、黄莺、乌鸦、喜鹊、布谷鸟、斑鸠、画眉、白头翁、猫头鹰、啄木鸟、鹧鸪、八哥、鸽、黄鼠狼、水獭、刺猬、鼠、猪獾、狗獾、叫天子、水蛇、赤练蛇、青草蛇、蝮蛇、黄蜂蛇、乌蜂蛇、蜻蜓、蜜蜂、胡蜂、蝴蝶、螳螂、蜗牛、蜈蚣、蝉等。

 

第三节 特 产

扬中县特产分动物类特产和植物类特产两种。动物类特产有河豚、鲥鱼、鱽鱼、鳗鱼、黄鳝、螃蟹等;植物类特产有芦、柳、竹及其制品。 一、动物类特产 河豚(见照片):长江“三鲜”之一。每年3~5月份,县境长江水域有近海回游来的河豚产卵,河豚属下层水位鱼类,体型圆而长,有黑色斑纹,有气囊,可使腹部膨胀,腹部白色,皮粗糙,无鳞。肉质鲜美,食之能使百味逊色。但其卵巢、内脏、血液、眼睛,均有剧毒,食之中毒者屡见不鲜,因而宰杀烧煮时须作严格处理。50年代,年产量35000公斤。近年来因长江水体污染严重,河豚产量锐减,80年代,平均年产量只有500公斤左右,味亦不及以前鲜美。 鲥鱼(见照片):长江“三鲜”之一。每年春夏之交,鲥鱼从太平洋回游到长江产卵,谷雨到夏至,是境内长江水域捕捞鲥鱼季节。鲥鱼鳞白如银,含脂量高,烹调时切勿去鳞,清蒸、红烧皆可,以清蒸最佳。肉肥嫩鲜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明、清时代,鲥鱼被列为贡品,明代诗人何景明(1483~1521)《鲥鱼》诗中云:“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能先”;“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水雪护江船”。扬中县所捕捞的鲥鱼,除供应国内,还出口到美国、日本、香港等地。据县统计年报汇载:1966~1980年商业收购鲥鱼4634担,平均年收购量为310担,80%以上供外贸出口。 鱽鱼(见照片):长江“三鲜”之一。俗称胡子鱼。全身呈银白色,形似尖刀,颌下两侧长 须。平时多生活在近海,每年气温回升时溯江而上。捕捞一般自“八九”(惊蛰后)至端午前 后,扬中县鱽鱼年产量约为2000担。1966年~1980年,商业收购13945担,平均年收购量 为932.3担。解放初,人民生活水平低,50年代至60年代所产的鱽鱼,80%销外省、市。随 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70年代~80年代,所产鱽鱼,约80%供应县内, 20%销外省、市。鱽鱼味鲜美,肉细嫩,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磷酸盐及钙质,幼儿食用极 佳。烹煮时,不需剖肚去鳞,从腮口处拉出内脏即可。常见的烹调法,有清蒸、红烧或油炸。 “鱽鱼面”为镇扬应时佳肴。清明前的鱽鱼,刺软肉细,故有“鱽鱼吃在清明前”之说。 黄鳝:体细长,黄色有黑斑,又名长鱼。一般生活在河沟、水田的洞穴之中,境内一年四季皆有出产。用竹笼钩钓捕捉黄鳝,是农村一项副业,收入相当可观。炒鳝丝、鳝片、烧鳝糊、鳝汤,是传统名菜。所产黄鳝,除境内人民食用外,还销至沪宁等地。 鳗鱼:似鳝而腹大,背青肚白,背有肉鬣连尾,无鳞有舌,状如蛇,大者长尺余,脂膏丰富,颇有营养价值。农历八、九月间,是境内长江水域捕捞旺季,特别是微雨、东北风紧时,最易捕获。一般年产量1500担左右,最高年产量达2000担。红烧鳗鱼,是扬中的名菜。肉质肥嫩细腻,老年人食用更佳。 螃蟹:长江水域及河沟港内均有出产。淡水螃蟹分江蟹、河蟹两种,江蟹形体稍大。每年农历八至十月是捕捉螃蟹的旺季。煮食时味极鲜美,制成蟹油,贮存期较长,味不减退。螃蟹肉圆和蟹黄汤包是镇扬名点。所产螃蟹不仅供应县内,还销至上海、南京、香港等地。 二、植物类特产 竹、柳、芦及其制品是扬中的特产。1985年,全县有竹园地12889.44亩,杞柳地5946.06亩,芦苇地10090.74亩。竹、柳、芦制品的生产在扬中有悠久的历史。 竹器加工编织遍及全县各地,其中三茅、三、兴隆、油坊、永胜等乡镇,专业村、专业户比比皆是。据1984年统计,全县从事竹器加工编织的有2万多农户,约占全县总农户的30%。加工产品有:菜篮、筲箕、米筛、凉席、扁子、箩筐、茧篮、花篮、泥笿、畚箕等。三茅乡大众村以编织筲箕闻名,全村274户中,编制筲箕者有204户,年产值达26.8万元。扬中的杞柳柳质优良,一般以成品销售,全县有柳器加工厂100多个,产品有1000多种,远销欧、美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产品有狗窝、面包篮、柳箱、花篮等。产品质量较高,在国际市场上深受欢迎。1984年出口额达434万元,占省内同类产品出口额的四分之一左右。芦苇亦是扬中一大特产,几乎遍及县境所有江滩。 芦苇是造纸原料,亦可直接编成芦厦,用作建筑材料。芦厦编织是新坝、三茅、西来桥等乡镇沿江一带许多农户的家庭副业之一。

 

第四节 沼 气

1960年5月~1961年11月,县成立天然气工作队,先后在兴隆乡乐源、红星、日新三个村试点,共打井54口,其中完井35口,利用井19口,总产天然气40148立方米,实际能用的仅9379立方米(其中用于发电108立方米,汽车用3135立方米,烧饭5524立方米,放电影36立方米,排涝552立方米,其它24立方米),当时折价3309.64元。打井共投劳力171人,花劳动日4788个,支出行政和生产费用14801元。因耗费人力、财力较大,得不偿失,1961年底停办。 1974年成立县沼气办公室,积极推广人工沼气,为农村开发沼气提供技术设备和必要的物资。1985年底,全县共有人工沼气池12089个。人工沼气,是今后农村中的理想能源之一。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56565943
位访问者
本年度:22901856 本月:5757374 今天:404515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