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永平
川心港,西来桥人民的母亲河,悠悠流淌了二、三百年时光。她见证了西来桥的沧桑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故事,为人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据史料记载,早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川心港已悄然存在,但未有港名。她横贯西来桥腹地,东连长江主流,西接夹江,将西来桥分割为南北两部分。清同治三年(1864),实绘版《太平洲地图》上,川心港被标注为“穿心港”,地图上还清晰标出了港上的“西来桥”“中来桥”和“东来桥”。
1978年冬,西来桥人将穿心港取直。有人说穿心港与西来桥沙洲的北江、南江形成一个“川”字,穿心港就是“川”字中间的一竖,提议将其改名为“川心港”,经有关部门批准,从此正式更名为“川心港”。
川心港起初蜿蜒曲折,如卧龙潜行。港面宽狭不一,最宽处约30米,最窄处仅20米左右,枯潮期时甚至只有约8米。解放后,川心港经过多次清淤疏通,港道逐渐变宽变深,水流速度也随之加快。由于港的两头均通江,涨潮时,两头的潮水同时奔腾涌入港内,两潮头在西来桥东侧百米处相碰撞击,溅起1米多高的水柱,发出“嘭”的声响,形成川心港上一道壮丽的自然景观。
过去,各地来往的船只可从港的东、西两头进出。这些船只大多是木帆船,大的可装载20来吨,小的5、6吨。港内多处设有码头,其中最繁忙的当属西来桥集镇的码头。曾经,西来桥人的生活、生产用品大多依靠船只从外地运来,川心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60-70年代,西来桥人建造房屋所需的石头、木料、石灰、水泥、黄沙等建材,大多通过水路运到港内,再改由陆路运到各家各户。川心港为当地百姓改善居住条件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8年,幸福公社党委为抗洪救灾,对川心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将川心港一线取直,拓宽浚深,并在港西头建造了通江船闸(天门闸),在东头建造了通江涵闸。取直后的川心港全长2.8公里,面宽30米,两岸大道宽8米。随着港道加宽和运输业发展,橹帆船逐渐加装了挂浆机,而后,机动水泥船和铁驳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木船。到上世纪80年代,川心港两岸集体和个人的船只总数近50艘,总吨位达到2196吨,公社运输站还拥有1个拖轮队。然而,随着陆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川心港内的船只逐渐减少。
为了方便两岸人们的往来,从清代至今,港上架设多座桥梁。如今,港上有天门闸桥、红星桥、三五桥、惠明桥(庆丰桥)、西来桥、新西来桥、中来桥、东来桥等多座桥梁。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西来桥的先祖们正是依靠川心港建立家园,发展生产,繁衍生息。川心港如同一位伟大的母亲,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来桥人。港两岸的河渠纵横交错,渠连河,河连沟,沟通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田水系。如果说河、渠、沟是大地的支血管,那么川心港无疑是主动脉,她灌溉着两岸6000多亩的田地,供应着两岸上万人的生活用水。
过去,川心港上有30多个水洞(也称水通),负责两岸几十个圩的灌溉。在正常年景下,这些水洞尚能发挥作用,但一旦遇到干旱或内涝,其功能就显得捉襟见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确保排灌通畅,上世纪70年代,政府投资建成了25个涵闸和10座电力排灌站。这些设施能在8个小时内将圩里的水灌满,在24个小时内将圩里的积水排出。进入新世纪,许多圩里又兴修了标准的砼质田头水沟,真正实现了排灌自如,人定胜天。2015年6月,一场几十年未遇的特大暴雨来袭。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报道,江浙多地受灾。然而,川心港两岸的圩里河无漫溢,田无积水,一片碧绿,庄稼随风起伏,这成为了西来桥人的骄傲。
更让西来桥人自豪的是川心港的优美环境。当你登上港头的天门闸向东眺望,港道笔直,碧波荡漾;两岸的水泥路宽阔明净,车来车往;路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水边垂柳成行,随风摇曳;港上的桥梁风格各异,点缀其间;两岸的厂企、民宅楼房林立,与港道相互映衬。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每当夜幕降临,两岸华灯齐放,错落有致,漫步港岸,让人感到轻松愉悦,这里无疑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如今,川心港已成为西来桥“花园岛镇”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川心港——西来桥人民的母亲河!相信在西来桥人的共同努力下,她一定会被装扮得更加美丽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