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银杏树
镜头之外,听我来讲
  2025-11-07

  

扎根泥土的“种子老人”

几年前一场科普宣传活动上,我与孙六生老人初遇。八旬高龄的他,花白头发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操着方言细细讲解种子习性,递发免费蔬菜种子时,额头汗珠顺着皱纹滑落,脸上却始终挂着热忱的笑。得知他是骑三轮车从油坊镇赶来,这份奔赴的劲头,让我暗自惊叹——这背后定藏着不寻常的故事。

再见孙老,是在他的菜园。佝偻着背的老人,指尖轻触丝瓜绒毛的刹那,眼神里迸发的光亮直击心底。那是六十年与土地相守的热爱,是岁月沉淀的执着。他抚摸瓜果时轻柔如呵护孩童,讲解杂佛一号培育时手舞足蹈,指甲缝里的泥土嵌得紧实,这些细微动作,比任何数据都更显他与农业的深厚羁绊,我连忙在采访本上记下这份动人细节。

深入采访后,倾听让我触碰到故事的灵魂。起初孙老只平淡叙说工作,谈及海南育种经历,他眼睛骤然发亮:蹲田埂数水稻分蘖到月亮上山,半夜爬起来看温度计护秧苗。退休后,他把自家菜园改成科技园84岁仍坚持送瓜苗,只盼乡亲们能增收。我静静聆听,捕捉到他扎根深了,才能长得直、长得长的朴实话语,也读懂了他六十载坚守的初心。

整理素材时,我不愿简单罗列推广六十年、492个新品种、1100场培训这些震撼数字,而是将其融入具体场景:写他三十三年送苗,依乡亲需求调整品种,寒冬为幼苗裹上保温膜;写他脚沾泥土、手带老茧的执着,让事实自现温度。孙老就像他培育的瓜种,在泥土里沉默大半生,终把甜蜜馈赠大地。

临别时,他塞给我一包褐色菜种。攥着这些小颗粒,我忽然领悟:记者要练的不仅是笔头功夫,更是走进田埂的脚力、发现细节的眼力、提炼故事的脑力、传递温度的笔力。正如孙老所言,扎根深了,方能长出直溜的瓜,我们笔下的每一个字,亦该先在大地上扎下深根。

张梦娇

借他的“光” 照亮更多的人

明天是第26个记者节,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特别的经历。

今年529日,我带孩子在外休假,至今记得那天的微雨与闷热。下午四点多,手机弹出《知名艺术史学者陈履生辞世》的新闻,我起初是不敢置信的。直到更多媒体相继报道,微信朋友圈被悲伤淹没,我才真的意识到:陈履生先生,是真的离开我们了。

64日,我接到了要撰写陈履生先生纪念文的任务,心情是矛盾的。既想写又不想写。想写,是因为先生是扬中走出的文化名人,他用一生为家乡筑起文脉根基,这样的前辈值得被更多人铭记;可不想写,是因为虽然此前算得上是与陈先生打交道比较多的记者,但我此前从未触碰过如此庄重的题材,怕自己笔力不足,写不出他的一生,反而辜负了这一意义非凡的稿件。

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我还是接下了这个沉甸甸的任务。当我坐在工位上渐渐沉下思绪,那些采访的过往在我脑海中一帧帧清晰闪过:陈履生先生在初具雏形的鱼文化博物馆里给我们讲大型艺术装置《休》时的神采奕奕,在陈履生博物馆群给我们讲他为什么要在扬中建这些博物馆时的目光灼灼,在即将开馆的鱼文化博物馆内拖着病体不辞辛苦地亲力亲为……

当我收集了海量的资料,动手准备写稿时是百感交集的。与其说是我写稿,不如说是借我的手,把他的故事说与大家听。陈履生美术馆公众号上600余篇原创内容,全部来自陈履生先生,这里有他对童年的追忆、有他求学时的执着、有他对于专业领域的独到见解,更有他对家乡无尽的思念与热爱。我也在写稿的一字一句间,对这个曾觉得遥远的文化前辈,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他是那个带着理想从江洲出发的追光少年,是中国美术界公认的点灯者,更是把文脉种回故土、用博物馆为家乡筑牢精神根脉的归乡人。

其实,《永远的陈履生》一文当初由于种种原因,还有一部分尚未完成。这一部分的采访直至陈履生博物馆群恢复运营后才画上圆满的句号。还记得那天采访时馆内的场景,有来自塞尔维亚的外国友人,有带着孩子来参观的本地市民,还有不远千里驱车赶来的外地游人,大家在各自感兴趣的展品前驻足交流着,现场好不热闹。我想,这正是陈先生想看到的:让文化的光,照亮每一个来访者的心田。

陈履生先生曾经以一盏老煤油灯自诩,他说:照亮别人的影子,一照就是一辈子。

作为记者,我很庆幸自己能成为这束光亮的传递者。用文字打捞他的生平,用叙述传递他的精神,让更多人看见文化的力量、感受坚守的温度。而这,或许正是我们职业最珍贵的意义:借一个个新闻稿件主人公的光,照亮更多前行的人;借榜样的故事,温暖更远更长的路。

赵紫妍

豚宝终将跃出屏幕

《豚宝》系列短视频,是扬中融媒体视频号探索AI应用的试水之作。这个以河豚为原型的AI形象,不仅打破了传统新闻的呈现边界,更让我重新读懂了记者连接的本质——用技术桥梁,让本土故事触达更多人。

我们与AI的结缘始于20248月。当时在《桥见新扬中》系列中,首次尝试用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制作转场效果,但国外软件的操作门槛不低:一个转场效果,需要敲出五六十个纯英文的提示词,AI工具属性远大于创作属性

2025年,才是我们将AI深度融入新闻生产的元年。国产AI工具让曾经繁琐的创作环节被逐一简化,制作视频稿件不再是高门槛的难题。

2025年的夏天,足球热潮席卷而来,苏超不仅是赛场上的较量,更是宣传战线的攻坚战。面对传统赛事视频数据平平的困境,为何不让扬中最具辨识度的河豚IP”开口说话?豚宝的概念,就此诞生。

豚宝的第一个作品,是为镇江队加油:结合当时爆火的揽佬歌曲《大展鸿图》,让豚宝在别墅前跳着魔性舞蹈,还不时蹦出加油冲”“必赢之类的俏皮话。这条视频最终收获了超6万播放量,网友的留言让我印象深刻:这视频不错,AI算玩明白了”“这个河豚宝宝好可爱,赶快做周边。也是这时我才真正领悟:AI的价值从不在炫技,而在搭建专业内容与大众喜好之间的桥梁。

随着苏超赛事升温,各地AI新闻作品频出,我们也开始在豚宝的内容里注入更多剧情感。《豚宝给你送冰块》用动画还原赛场送清凉场景,《名为苏超的大风车 要和你大战300回合》用拟人化剧情制造冲突,《说最狠的话挨最毒的打》《垫底不可怕》则用幽默化解赛事压力。网友评价扬中也玩起梗了,创意满满”“多巴胺配色,可耐!这些反馈更让我坚定:技术终究是内容的载体,记者的思考与创意,才是作品的根。

如今,豚宝早已成为扬中融媒体视频号的常客,截至目前,《豚宝》系列视频总播放量已突破五十万。而我心中还有个更大的期待:未来某天,当外地游客询问河豚宴哪里正宗时,豚宝能实现实时交互——让传播从单向输出,真正变成双向对话

回望与豚宝同行的这段路,它教会我:记者不必畏惧技术迭代,我们更该借AI之风,让本土文化与故事传得更远、更鲜活。这或许就是新时代记者的代表作”——既要守得住文化根脉,也要追得上技术浪潮,永远保持向前的勇气,永无止境,无限进步!

朱天文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652232762
位访问者
本年度:209307685 本月:9677671 今天:192635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