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叫随到,不乱配药。”在经开区三跃社区,村民和附近的种田大户们这么形容张义亮。他在三跃农贸市场里经营着一家农资经销店,主营杀虫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每天上午,他守店“坐诊”边做生意边解答农技难题,下午骑着电瓶车穿梭田间“出诊”查看作物病害。这样的日子,他已经坚持了30多年。
从“卖种子”到“庄稼医”
他决心自学知识助农
今年64岁的张义亮,与农资行业的缘分始于上世纪90年代。起初,他和妻子在三跃农贸市场开了一家化肥种子店,在经营过程中,他了解到有些村民们因不懂农技、用错农药导致作物减产,甚至一年的辛苦打水漂,心里很不是滋味。
“庄稼是农民的命根子,要是知识和技术跟不上,再好的种子也没用。”从那时起,张义亮暗下决心,要学透农技知识,帮村民解决实际难题。
为了补上专业短板,张义亮自费报名了线上农技农资课程,白天守店忙生意,晚上就坐在电脑前听课,遇到重点内容就记在本子上,厚厚的6本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作物的病虫害特征、农药配比公式、施肥时间节点。
这些笔记是他的“行医手册”,里面记录的知识张义亮早就烂熟于心。后来,在领到农药经营许可证后,他就在种子店旁边开了一家农资店,店里堆放着上百种农药,张义亮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庄稼医生”。
从“坐诊”到“出诊”
他说不下田就是空谈
“庄稼医生”的名号很快得到了印证:在记者和他聊天的十几分钟内,就陆续来了三四拨老主顾。
上午在店里“坐诊”的张义亮,手里拿着放大镜,桌面标配用来“开处方”的纸笔,店内农药味道大,他必须常年佩戴厚厚的防护口罩;下午,他时常会应种田大户的约,亲自到田里去,实地看看农作物情况,免费提供服务,分文不收。
“我一定要下田!不下田就是空谈。”每次“出诊”,张义亮都会带着各种农药,如有需要马上就能用上,有时带的药不对,他也会不辞辛劳,返回店里取药。“我去田里一是为了摸清楚农作物到底生了什么病,根茎、树叶、枝干都要看,才能对症下药;二是到田里去,和种田大户面对面交流,才能更好地提供用药指导。”
据他介绍,每一种植物都受温、光、水、肥、气影响,和时节、环境都有利害关系,所以每当有新药下来,张义亮都要一遍遍地去田里做试验,观察使用效果。用他的话来说,下田也讲究一个“望闻问切”。
从本地辐射周边
他的口碑被口口相传
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张义亮的农资经销店声名在外,不仅本市的农资同行常来店里和他交流经验,就连周边诸如大港、句容、泰州的菜农果农,也会专程开车来找他“求医问药”。
在兴城村种田大户洪开华眼里,张义亮是他的“定心丸”。洪开华承包了200多亩农田种植水稻和小麦,多的时候买农资需要花费上万元。去年水稻抽穗期遭遇稻飞虱虫害,眼看大片稻田要受影响,他第一时间找到张义亮。“老张当天下午就骑着电瓶车来田里,手把手教我们配药、喷药,还嘱咐我们注意喷洒时间,避开高温时段。”洪开华说。在张义亮的指导下,虫害很快得到控制,当年水稻亩产比往年还提高了50多斤。
同样受益的还有三跃社区居民戴巧珍。“我从来不去别人那,只认准张义亮,在他这里我享受到的是一条龙服务。”每次遇到问题,戴巧珍就拿着蔬菜叶子去张义亮店里请教,他从不嫌麻烦,总是耐心讲解,还会根据季节变化,提前提醒她预防常见的病虫害。现在,戴巧珍种的黄豆、油菜、青菜长得特别好,榨的油格外香,蔬菜不仅够自家吃,还能拿到市场上卖。
“环境造就人。现在农药不断朝着减量增效、绿色健康的方向转变,我的知识储备库也要及时跟上,才能更好应对种田大户们的需求。”如今,张义亮还在不断地学习,决心让“庄稼医生”的角色发挥更大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要村民需要,我就会一直做下去,看着他们的庄稼长得好、收成多,我比自己赚钱还开心。”
□ 杨蝶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