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社长,今年的21味还来吗?我9月就要退役了,想再尝一口扬中味!”今年7月,武警扬中中队的礼堂里,一位即将退伍的战士攥着张康伟的手,眼里满是期待。正是这样沉甸甸的“期待”,串起了张康伟八年的拥军路,而“被需要”也正是他创办长江拥军服务社的初心。
2017年,张康伟带着三五位江洲文学社骨干,注册成立了镇江市首家社会拥军组织。“当时扬中公益组织不少,但没一个专门为军人服务的。”创始成员崔迎春回忆,“第一次走访抗美援朝老兵时,张社长看到老人摸着旧军装流泪,回来就说‘老兵要的不只是慰问品,是被记得’。”
一次次走访中,张康伟摸清了这份“被需要”的模样:高龄老兵渴求“精神归属”的渴求,新兵家庭需要后方支撑,这种“被需要”则成为他行动的原动力,也成了长江拥军服务社的行动指南。
于是,他们从20多名退役军人志愿者中挑出12人,组建“老兵突击队”,统一穿上军训服上门慰问,每年走访高龄老兵。“第一次去98岁的抗战老兵王炳文爷爷家,他以为我们是部队来的,突然敬了个军礼。”突击队队员、退役军人沈宝玉红了眼,“张社长说‘要让老兵有归队感’,现在我们每次去,都陪老人讲部队故事,帮着打扫院子,就像回家一样。”
最动人的“被需要”,藏在对烈士谭振林母亲谭妈妈的多年照料里。2023年疫情期间,谭妈妈去世,其长子谭正福急得给张康伟打电话:“我弟牺牲在缉私一线,妈走的时候,想让拥军社和部队送送她。”当时部队管控严格,张康伟顶着压力反复协调。“他跟我们说‘扬中规矩,子女要送终,我们就是谭妈妈的孩子’。”谭正福回忆,最终部队特批他和一名部队代表参加葬礼,“张社长写的悼词,念到‘谭妈妈,您的儿子们来看您了’的时候,全场都哭了。”后来,谭振林的哥哥谭正福,也被这份温暖所感动,主动加入了拥军社。
八年过去,长江拥军服务社从10人发展到90余人,累计举办爱国拥军活动400多次,“21味进军营”“法治拥军”“文化拥军”等品牌成了战士们的牵挂。名厨蔡平已陪张康伟办了3年“21味进军营”活动,他告诉记者,“办活动之前,他往我店里跑了好多趟,就为圆战士的梦,说‘不能让孩子带着遗憾走’。”当时,即将9月1日退役的熊康俊,终于没再错过这口味道:“之前总因带新兵、执行任务错过,今天夹起河豚肉,才懂这是第二故乡的心意。将来回家,我也要把这份温暖传出去。”
2023年8月,张康伟获得“江苏最美拥军人物提名奖”等荣誉,这已是他连续两次获得该荣誉。对此,他总说“差距还大”,“在省表彰会上见到坚持几十年的老模范,我才知道什么是天外有天,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这种差距感也转化成了创新的动力,他带领团队陆续推出“足球拥军”“善行江洲、尊戎有我”等多个公益拥军品牌。
如今,张康伟正忙着筹备长江拥军展示馆,金星社区原党委书记郭道元说:“社区把最好的场地留给他,这馆不仅是展示厅,更是让年轻人了解红色历史的课堂。”在展馆筹备现场,今年新加入的志愿者张梓阳正在整理展品:“张社长说‘做公益要坚持’,我想跟着他,把这份‘被需要’的温暖传下去。”
“人生不必过于计较得失,有些事情你就闷头去做。”张康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三五人的微光,到百余众的火炬,张康伟用8年时间证明:最动人的志愿,是回应每一份“被需要”;最坚实的拥军路,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战士和军属心坎上。
□ 冷旭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