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润福家庭农场,葡萄藤叶渐黄。虽已收获4万斤葡萄,“葡萄大王”孙纪福却未停歇,正精心培育新品种红色“阳光玫瑰”。“老客户年年准时下单,得把新苗管好,明年才更有奔头。”他擦擦手上的泥,笑着翻看手机订单,“从前哪敢想这光景?路没修好时,运葡萄都提心吊胆。”
孙纪福口中的“路”,是“十四五”期间新改修的江堤公路。过去这条路坑洼如“搓衣板”,大车难行,小货车也得小心慢挪。“那时运葡萄去苏州,得分好几趟,光运费就不少,雨天还怕颠坏果子。”如今,8米长大挂车畅行无阻,扬州、宜兴等地的客户当天就能尝到带露水的葡萄,订单量翻了一番。
“路通了,思路才能通!”立新村党委书记肖胜感慨道。如今江堤公路如一条金线,串起润福农场、云标果园、秧草基地和肖家农场,向南延伸更连接陈履生博物馆、渡江文化园,形成集观光、休闲、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线路,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数据见证变迁:立新村农副产品销售额从2020年的20多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315万元。这条路,不仅让农产品“出得去”,更让游客“进得来”,真正蹚出了“村美、业强、民富”的新路子。
路的蜕变,不只点亮乡村产业,更甜了市民日常。五年间,许多道路从“交通通道”升级为“景观长廊”,百姓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三茅街道滨江村的王垚,如今饭后常去南江段江堤步道“打卡”。2023年6月改造完成后,4公里橘色步道如彩带沿江铺展,茂密绿化带隔开车流,安全又宁静。“吹着江风散步,累了坐长椅歇脚,特别惬意。”
五年间,扬中沿江片区修建、扩建道路12.79公里,为沿江风光带打下坚实基础。
对司机而言,路的改变更为直观。210路公交司机姚克平跑了十几年油坊线路,对“路好走了”体会深刻。“以前过老三八公路得提前减速躲坑,雨天曾见电瓶车摔跟头。”如今路面平整、标线清晰,加上新换的纯电公交,“乘客都夸舒服多了。”
从“除了喇叭不响,哪都响”的农巴车,到安静宽敞的新能源公交,姚师傅的职业生涯,正是扬中公共交通发展的缩影。
“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完善道路“毛细血管”:实施国省道大中修73.752公里,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57.553公里,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368.778公里,改造危桥1座,实现规划发展村庄双车道四级公路100%通达。枯燥数字背后,是“好路”带给岛城人民的幸福蝶变。
从“烂泥路”到“致富路”,从“防汛堤”到“景观带”,从“被吐槽”到“人人夸”……这条路的变化,藏在孙纪福的订单里、滨江村的步道中、姚师傅的车轮下。车轮不停,幸福便一路随行。
□ 冷旭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