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以前买海鲜得赶早去镇上菜场,现在前一晚在手机上下单,第二天下午就能在村口小卖部取到新鲜的虾和鱼。”油坊镇太平村村民张阿姨的日常采购变化,正是当地社区团购生态落地的缩影。截至目前,我市社区团购自提点总数约2000个,其中活跃站点达800个,这些扎根村镇的“微型枢纽”,正通过“团长+自提点”模式重塑农村消费格局。
记者了解到,2020年,美团曾以“千人流量扶持计划”切入扬中市场,推动自提点快速铺开,但受持续亏损、与核心业务资源冲突等因素影响,于2025年6月正式退出。这一市场空白迅速被多多买菜等平台填补,其核心竞争力源自深度适配农村需求的供应链体系——供应商从南京直发扬中的货物仅需2.5小时抵达,经13名专职配货员分拣配送,次日下午4点前即可送达各站点,错漏货品则通过返仓机制保障售后。
“农村生意的核心是信任,最早一批代购积累的用户黏性,成了模式落地的基础。”负责扬中区域运营的王伟介绍,当地自提点多依托村口小卖部、乡村振兴服务点等现有实体,如新坝镇新治村、八桥镇长胜村的多个站点均入选全市优秀电商服务点。这些站点的经营者化身“团长”,承担着教学、分拣、售后等多重角色:帮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下单、为行动不便的村民送货上门、及时处理退换货需求,延续了熟人社会的信任纽带。
这种模式正从根本上改变扬中农村的消费习惯。在品类选择上,突破了传统乡镇超市“品类有限、鲜度不足”的局限,山竹等热带水果、品牌日用品甚至小型家电通过团购走进农家,“以前舍不得买的虾和鸡翅,现在常出现在餐桌上”成为普遍现象。在消费频次上,“当日下单、次日自提”的节奏替代了“逢集采购”的传统模式,三茅街道文化新村的一团长透露,日常订单量稳定在200单左右,节假日可翻倍增长。
价格优势则进一步巩固了消费黏性。依托“订单式农业”减少中间环节,平台商品价格较传统渠道平均低10%至20%,如芹菜等生鲜单品价差可达每斤2元。这种性价比在农村市场极具吸引力,尤其契合农村消费者对价格敏感、注重实用性的消费特征。数据显示,美团退出后,类似县域的社区团购订单量普遍增长超一倍,我市市场亦呈现相同趋势。
自提点的价值已超越“取货点”本身,成为乡村的“信息集散地+便民服务站”。村民在取货时交流购物心得,形成“口碑传播”效应;部分站点还叠加了快递收发、代缴水电费等服务,成为名副其实的“村中CBD”。这种融合不仅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更创造了灵活就业机会,团长通过佣金和实体经营实现“两份收入”,月均增收可达数千元。
从2020年的模式初现到如今的网络密布,我市农村的消费变革印证了“团长+自提点”模式的生命力。正如王伟所言:“这些散落乡间的站点,既架起了城乡商品流通的桥梁,更用接地气的服务让农村消费更有品质。”随着模式持续优化,乡村消费市场或将释放更大潜力。
(张梦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