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16日上午9:00,江洲老年大学首次增设的朗诵课程正式开课。70个名额早早满员,教室里此起彼伏的跟练声与掌声交织,“银发学子”们手持课本,跟着老师的节奏逐字揣摩语调,用热情点燃了这堂专为他们定制的课程。
课堂伊始,教师吴凡身着长袍登台,一段《莽撞人》相声选段字正腔圆,“后汉三国年间,有一位莽撞人……”生动演绎瞬间点燃课堂气氛,台下“银发学子”们掌声不断,连连称赞。“我是徐州人,口音偏北方那边,我觉得我的普通话不标准,所以我想通过朗诵班把普通话说得更标准些!”老家徐州的老学员马朝春看着老师标注好的音调坦言,她特意准备了小本子,把老师纠正的发音要点一一记下,“刚才老师依次听了我们每个人的读音,这种一对一纠正读音比自己瞎练强太多了。”与马朝春有同样初衷的还有在老年大学学习时间最长的老学员蒋桂珍。“我老家是溧水那边的,那个年代也没有学过普通话,后面虽然在扬中当老师的过程中也有进修,但是普通话还是不标准,多少带着点老家的味道,虽然今年已经79岁了,到了晚年还是想要纠正一下口音,进一步得到提高。”蒋桂珍告诉记者。
退休后仍坚持公益事业的孙先生则有更长远的期待:“不仅要纠正‘扬中普通话’,更想借朗诵增强记忆力,提升人文素养。”他表示,退休后常去做志愿活动,有时避免不了宣讲,“现在不断跟着老师练普通话,以后多多少少会有提高,这也是给公益表达‘充电’。”
“课堂现场的热情超出了我的预期。考虑到学员年龄跨度大、发音水平参差不齐,我上课时会放缓教学节奏,从最基础的扬中话与普通话差异讲起,将四声校准、发音位置与方法作为重点,手把手带大家先打牢基础。”吴凡笑着说道,课上不少学员会让老师帮忙纠正自己的发音,“希望朗诵能帮助我们的银龄学子提高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素养。”
(邹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