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选华
今读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四休导士诗序》:
其一:富贵何时润髑髅,守钱奴与抱官囚。太医诊得人间病,安乐延年万事休。
其二:无求不着看人面,有酒可以留人嬉。欲知四休安乐法,听取山谷老人诗。
山谷自序云:“太医孙君昉,字景初,为士大夫发药,多不受谢,自号‘四休居士’。山谷问其说,四休笑曰:‘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四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山谷曰:‘此安乐法也。’夫少欲者,不伐之家也。知足者,极乐之国也。四休家有三亩园,花木郁郁。客来煮茗、传酒,谈上都贵游人间可喜之事。或茗寒酒冷,宾主皆相忘。其居与予相望,暇则步草径相寻。故作小诗遣家童歌之,以侑酒茗云。”
此乃人生大智慧也。
据说扬中有位知名医者,每天早上一碗小米粥配腌萝卜,中午晚上番芋番瓜玉米等杂粮“打滚”,菜蔬多为水煮,这样的饮食已坚持十几年,且有一众追随者。有次我忍不住问一追随者:“你这日子怎么过的,也太清苦了?”她笑着指指院里晒的马齿苋:“你以为鱼肉海参能续命?人只要肠胃舒服了,浑身就舒坦。”
现在,人们都在追求养生,养生餐、养生茶、养生操,越弄越复杂;深海鱼油、护肝片、冬虫夏草,越贵越有人买。其实,养生很简单。《黄帝内经》里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最养人的从来都是最平常的东西,所谓“安时处顺,任其自然”。我们江对岸的如皋是长寿之乡,百岁老人们吃的大多是没有“谱”的,就是家前屋后自己种的番薯、玉米、黄豆、米麦粯子,鱼肉和豆腐百叶每个星期都要吃一点,从不“挑三拣四”、刻意搭配。
我们身边不乏健身的,跑步、骑车、游泳,更不缺“轻断食”的,花大价钱买代餐粉。其实,咱们老祖宗对此说的很明了,“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半饥半饱桃花色,死吃猛涨菊花黄”。老友凯子前年查出重度脂肪肝,专门跑了趟大医院,医生说得很轻松,“管住嘴,迈开腿”。回来后,把“无肉不欢、无酒不宴”改成了“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没事不是快走就是慢跑,半年后再去检查,脂肪肝不见了。他跟我感慨,“原来那清炒的生菜,比陈酒炖的鸡还要香”。
吃是如此,住也一样。扬中的别墅闻名天下,有的奢华超出了你我的想象。但我一直以为,“广厦万间唯需卧榻三尺”。我在苏州读书四年,走遍大小园林,苏州私家园林之美,美在窗明几净。窗户擦得亮堂,阳光直照到心里去,自然宜居。
做设计师的君健,有时给身边的富豪装修别墅,自己却信奉极简主义。他办公室在我楼下,那天我一进门,就看见书桌上摆了个土陶瓶,插着一簇他夫人刚从江边采来的野花,真的很美。我不禁喃喃:“我办公室那些瓶瓶罐罐珠光宝气太重了,你这泥巴烧的瓶子,倒是越看越踏实。”
昨天一个兄弟来我这谈事,不免闲聊了几句。生意难做,孩子难烦,日子难过,累啊!是啊,我们经常抱怨“太累”,其实累的不是事儿,是心里装了太多没用的。宋代释绍昙有句至理名言,“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古人说的“挂心头的闲事”,当下就是所谓的名利。现代人为名利所累,大多心浮气躁,总要等到卸甲归田抑或年老体衰甚至身陷囹圄,才能悟出“名利乃身外之物”的简单道理。
闲事挂心头,是为烦恼。古人云:“若欲脱诸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我们经常把“知足常乐”挂在嘴上,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因为做减法,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难的事!
做减法,要靠智慧。正如曾国藩所说,“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随着年龄增长,整理不需要的物品,剔除一些不走心的朋友,拒绝一些不必要的信息,减少一些让自己不开心的生活方式,通过删除冗余“节目单”,收获属于自己的真正快乐。
王阳明应该是做减法最成功的人。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这既安静又艰苦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告诉我们,做减法,能看见“真东西”!就像喝茶,功夫茶再讲究,不如山里老农用搪瓷缸泡的野茶有滋味。有个懂得收藏的朋友告诉我,鉴定明清家具有个诀窍:好木料不上漆,自然的纹理就是最美的装饰。人也是如此,不用美颜的脸,反而最经得起端详。
写到这儿,想起以清白传家的白石老人。齐白石一生偏爱吃白菜豆腐,有人不解,老爷子提笔画了棵水墨白菜,题款“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您看,“百菜之王,不羡鱼肉”的大家也推崇“至简为真”的处世哲学,他那“不是独夸根有味,须知此老是农夫”的题跋自然也就能流芳千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