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正明
叶贵的第二本文集《心之所向》付梓了,约我为之写序,我二话没说,一口应承。瞧咱俩的关系,够铁吧。
其实,我和他认识才两年多,至今还没有见过面,写序之事,全凭心灵相通。
说起我们的相识,很有意思,可谓是因文结缘,以文交友。
2022年4月,我在战友王仁山的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巴根草青青》,文章几经转发,叶贵看到了,很感兴趣。他通过朋友找到我的电话号码,自称是“文学爱好者”,要求加我微信。我看到他和我是宣堡同乡,毕业于同一所高中,他在扬中工作,我也曾在镇江待过几年,多次去过扬中,便油然有一种亲近感,而且他又说喜欢我的文章,所以就接受他成了微友。
有了微信这个平台,即使没有见过面,也不影响相互了解,照样可以成为相知的朋友,当然也就不影响写序。
“文学爱好者”是叶贵的自谦之词。早在我们相识之前的2012年,他就出版了《文心中国——当代作家诗歌选粹(合集)》,32首诗词收入书中;2017年,他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文集《此心安处》,并且已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人。
《此心安处》写的是故乡的人和事,与第一本文集一样,《心之所向》也是写故乡的。叶贵自己讲,他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生我养我”的老家泰兴,一个是如今定居生活的第二故乡扬中。《心之所向》既写了泰兴,又写了扬中,一手托两地,一心挂两头,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浓浓的桑梓情怀。无论是写人写景还是写物,都能让人感到作者对老家的深沉的眷恋之情,以及对第二故乡炽烈的热爱之心。
叶贵是带着深厚的桑梓情写作的。他在老家生活了20年,在扬中恰巧也生活了20年。他写前20年偏重于回忆往事,写后20年则侧重于扬中的现实生活和鲜活故事。他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身边的人和事,自己热爱的景和物。两个20年,成了他创作的生活源泉。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相距七年,出了两本文集,实在不易。没有对故乡的热爱,没有对文学的喜爱,是很难做到的。
他把对故乡的热爱变成文字,以便让更多的人认识她。于是,他就带我们去观赏银杏飘香的地方,去品尝故乡的菜苔、宣堡的小馄饨和生姜丝,去回味儿时的春节,去了解延令叶氏培德堂的文化传承;于是,他就给我们诉说河豚与扬中的千年因缘,介绍扬中人的“绿色梦”,讲述大港设高铁站背后的故事,推出扬中“董事长”“总经理”人物系列。他对老家宣堡情有独钟,离开20年了,还用“写给家乡的一封信”的形式,关心宣堡的发展;并专门注册了一个公众号,从文化传承方面宣传故乡,宣传从宣堡走出去的家乡游子。
叶贵是带着感恩之心写故乡的。泰兴老家对他有养育之恩,他的笔下常出现他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对他的爱抚教诲,常出现对他有过帮助恩惠的亲友,常出现引导关心他在文学之路上成长的师长。第二故乡扬中,在他求学求职时,接纳了他,拥抱过他,这里有他永远的恩师,有关心过他的领导和同事,珍贵的师生情、朋友情,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他说自己能力有限,可能无以回报扬中,于是他就发挥文化人的优势,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扬中人对他的好,表达他这个新扬中人的感恩之心,对扬中的感激之情。
叶贵的《心之所向》,写的都是生活中感人的一面。有些篇目有的章节写得相当感人,这些真实的记录,让我读着很感动,也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社会生活都是美丑并存的,有感人的一面,也有不感人的一面。写哪一面,那是作家个人的权利;但写感人的一面,却体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叶贵“把感人的一面记录下来”,我对他是高看一眼的。
叶贵笔下的故乡土地上,爱心传递,从善立德,文明之花处处绽放;凝聚着青春的力量,锐意创新,同心逐梦,脚踏实地前行;文化引领,绿色战略,蓝天碧水,连炎热的夏天都是那么美好,全是感人的画面。我从中看到了叶贵的社会责任感,看到了他的道德良心。一个丑化故乡、负面故乡的作家,是不会受人尊敬的。如果叶贵是此等作家,我就会看不懂他的心之所向,也就不会那么爽快地答应为他的《心之所向》写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