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以后心里不舒服,再也不用闷在心里啦!”15日,油坊镇同德村村委会大楼内暖意融融,村里首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项目正式启动。几名“小村民”围在色彩明快的心理辅导室里,好奇地打量着各类心理疏导设施,脸上满是期待——这个藏在乡村里的“心灵驿站”,从此成为了守护乡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避风港”。
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项目的诞生源于一场“双向奔赴”的初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认证高级心理讲师朱美霖,是土生土长的同德村人,即便退休后定居上海,仍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孩子们。“农村孩子不少是留守儿童,跟着老人生活,遇到家庭关系、成长烦恼等心事,往往不爱说、不敢说,却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支持。”朱美霖坦言,此前常有镇江的家长带着孩子奔波到上海找她咨询,这让她萌生了把专业心理服务“搬”回乡村的想法。
这一想法与同德村党委书记解鹏不谋而合。“城里的心理服务相对完善,可农村孩子的‘心事儿’同样需要被看见。”解鹏表示,村里的孩子面临的成长困惑,大多与家庭氛围、亲子沟通相关,却因缺乏专业引导,小问题渐渐积成“大疙瘩”。于是,在朱美霖的推动下,江苏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委会镇江办事处正式落户同德村,与村里的“心灵驿站”实现资源整合,构建起“专业+本土”的心理服务模式。
如今,这个“心灵驿站”没有城市机构的“距离感”,有着实打实的专业支撑:每周有心理教师定期“坐诊”,为孩子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心理测评;每月朱美霖等专家会从上海赶回村里,开展线下咨询和专题讲座,教家长用“非暴力沟通”的“我看到、我感到、我需要”句式,替代生硬的指责,改善亲子关系;工作站还会将心理服务融入乡村生活,通过线上线下心理讲座、行业研讨会、头脑风暴会,甚至排练心理剧等形式,让心理健康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工作站的成立,不仅得到了专业力量的倾注,更收获了村民们的热烈支持。“现在孩子和家长沟通难的情况太普遍了,这个项目必须一起搞好!”村民胡天明听完朱美霖的心理课后深受触动。村民宋先珍则表示,会和村里的宣传队伍一起,通过编排节目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心理服务,“我还想把儿媳妇带来听课,学学怎么跟孙子好好沟通。”
据悉,下一步,同德村计划联动周边村落,共享心理服务资源,让“心灵驿站”的辐射范围更广。“我们希望这里不仅是孩子倾诉心事的地方,更能成为乡村未成年人成长路上的‘向阳站’。”朱美霖说,守护好每一棵乡村“小树苗”的心理健康,就是为乡村振兴注入最温暖的“心”动力。
(张梦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