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盼点@一“习”话
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4年11月,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的讲话
一句话点评
农业是国之根本,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脚步,主动拥抱科技、推广先进农技,才能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品质,让“粮袋子” 更稳、“菜篮子”更丰,为农业强国建设筑牢根基。

新农人 周子杰
以前种庄稼靠经验、看天气,现在有了智能设备和专家指导,亩产一年比一年高,收成、收入都越来越好。

江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指导 朱纪坤
现在越来越感受到科学养殖对于特色水产养殖的作用,尤其是在提升产品竞争力上,通过科学的水质管理、投喂策略,不仅能减少养殖风险,还能让特色水产卖出更好的价钱。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 杨长兴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精准的技术支撑、下沉的推广服务,更离不开广大农民主动拥抱新技术、应用新模式的积极性,这三者协同发力才能真正激活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群众说出一“习”话——我们现在农业生产用上了智能设备,再配上农技专家推广的好方法,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腰包也越来越鼓了。
走进位于新坝镇立新农机合作社的粮食烘干中心,一台台大型烘干设备正开足马力对水稻进行着烘干。该合作社负责人周子杰介绍,这一烘干中心是去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的,日烘干处理能力300吨,可以收储6000吨的小麦或水稻。“以前在潮湿、下雨的天气,粮食晾晒往往是最头疼的问题。现在有了烘干设备心里有底气了。而且农业部门还给了我们政策扶持,从设备选型、场地规划、资金补助都帮了我们很多,现在我们不光能处理自己合作社的粮食,还能承接周边大户的烘干订单,一年收入提升了不少。”
除了使用智能烘干设备,该合作社还拥有各类农业机械30多台,每年还会不断购入新的机器。自2011年创办这一合作社以来,除了使用各类农业机械设备种好自家田,还推展出农田托管服务,每年农事综合服务收入在100万元以上。
周子杰在感叹智能设备给农业生产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告诉记者,今年立新农机合作社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指导种植下的水稻也即将迎来丰收,而且产量有望超过去年。去年合作社引进优良品种、集中育秧、培育壮秧、机插精确定量栽培,适期增密机插、肥水精准调控、封闭控草、病虫绿色防控、“一喷多促”等单产提升举措,水稻实产达782.5公斤/亩,较2023年增幅8.7%。“前段时间,农技专家也来我们这儿的田块看过了,今年预计单产会比去年还要高,所以我对于接下来的水稻收割是非常期待的。”
群众说出一“习”话——建立智能化养殖车间,与高校、淡水研究所等建立产学研合作,不仅让养殖出的特色水产品卖出好价钱,更让我们的特色水产招牌在行业里越擦越亮。
最近,我市现代渔业园区内的水产养殖户们忙碌了起来。在园内镇江江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塘口,鲥鱼、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等特色水产随着网起网落,接二连三地跃出水面,塘埂边热闹非凡。
镇江江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顾问朱纪坤介绍,从九月底开始,公司养殖的罗氏沼虾就陆续上市了,平均每天售出500斤罗氏沼虾,每斤卖到30元左右,预计将带来40万元的经济效益。“我们养殖的罗氏沼虾是在河豚养殖塘口进行套养的,这种养殖方式有两大核心优势,一方面能显著提升亩产效益、增加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可实现生态循环养殖、保护养殖环境,做到收益与环保兼顾。”据悉,这一模式是该企业与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的成果。
朱纪坤介绍,江之源除了养殖罗氏沼虾、河豚以外,还是全国唯一一个国家长江刀鲚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就刀鱼养殖分子育种方面一直与高校、科研院所保持紧密合作,解决了规模化刀鱼养殖、克服刀鱼人工养殖存活率低等技术难题;首创水基工厂化养殖模式,入选为2024年度镇江地区唯一上榜的高效农业企业。
“只有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才能把特色水产做好,我们江之源会将这一理念一以贯之下去。”朱纪坤说道。
实践落点对应民生盼点——把良种、良法、良机推广出去,链入专家、高校、项目等资源,就是为了让科学种养的红利直达田间塘头,真正让科技兴农的底色点亮现代农业图景,为乡村振兴筑牢高质量的产业根基。
连日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技员们奔忙在我市各地田间地头,忙着对即将收割的水稻进行测产工作。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杨长兴介绍,水稻测产工作是每年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通过科学取样、实地测算,精准掌握每块稻田的产量数据,既为全市粮食收成统计提供核心依据,也能针对性分析良种、良法的应用效果,为来年优化水稻种植方案、进一步提升亩产效益铺路。”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在良种、良法、良机推广方面持续深耕。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筛选适配本地水土的优质品种,从高产水稻到特色果蔬再到特色水产品种,让“好种子”落地田间、水面;针对不同作物定制、推广栽培(养殖)良法,同时,积极引进并推广新型插秧机、无人植保机等“良机”,组织农机培训帮农户攻克操作难题。这些举措不仅让本地良种覆盖率逐年提升,水稻、小麦等主粮亩产稳步增长,特色水产品质有了显著提升,更让越来越多农户掌握了科学种养技能,真正把“纸面上的技术”变成了“田埂上的收成”。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农户的新需求、产业的新痛点,加大智慧农机、绿色种养技术的推广力度,多组织田间实操培训,链入更多的‘慧’资源,让更多农户会用、善用科学技术,真正实现‘科技兴农’向‘科技富农’的深度迈进。”杨长兴说道。
□ 赵紫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