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寸书屋藏日月,乡野书香润乾坤。今年来,我市新坝镇各村、社区充分整合农家书屋资源,不断创新“农家书屋+”模式:“+ 理论宣讲”“+村务议事”“+红色阅读”……这些延伸实践,既解锁出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更生动诠释着农家书屋从“建好”到“用好”的深刻内涵,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与智慧力量。
书香浸润“石榴籽”
织密民族团结情
五一村位于新坝镇东北角,有汉族、苗族、土家族、傣族等7个民族。为了更好地打破民族间的文化隔阂,让各族乡亲从“见面熟”变成“一家亲”,一直以来,五一村致力于把村里的农家书屋打造成跨民族交流的“文化枢纽”。
黄萍是五一村的村民,是傣族人,来到新坝镇五一村定居生活已有13年。说起村里的农家书屋,她不禁竖起了大拇指:“我们村的农家书屋不是普通的‘藏书阁’,是真正能把各族乡亲的心拢到一块儿的‘暖心屋’。”
五一村党委书记戴海旺介绍,村里的农家书屋精准对接各族村民的不同阅读需求,共收录2300余册书籍,并会定期更新书目。“这些书籍对大家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互相了解、互相认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拉近村民间的距离,五一村创新推出了“书香融情·民族文化共读”特色活动体系,今年以来,已组织开展了“书香多民族”“共读一家亲”“传承文化根脉”等系列主题阅读分享活动。
此外,今年,五一村还组织开展了“七彩童年 缤纷暑假”青少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农家书屋为阵地开展民俗手工体验、主题性讲座等活动,让各民族的孩子们在多元互动中埋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搭起“百姓会客厅”
善解民忧暖人心
9日上午8:30,走进新坝镇红联村的农家书屋,这里已是人气满满。除了前来阅读书籍、切磋棋艺的村民,在“百姓会客厅”功能区,不时有村民前来向村干部反馈诉求、咨询政策。村民孙登保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农家书屋开设“百姓会客厅”功能区后,大家一桩桩、一件件困扰村民的“烦心事”都有了着落。“我上周向村里反馈的我家隔壁邻居翻建房屋位置与我家房屋位置不在一条线上的问题,村里只用了一周时间就给我协调解决了,我今天是来当面表示感谢的。”
红联村党委副书记居承志介绍,红联村农家书屋的“百姓会客厅”功能区是今年8月开设的,这一功能区的启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因为当前农家书屋是村民们来得比较多的公共活动场所,所以我们就想着,把服务窗口直接挪到这儿来,让乡亲们借阅书籍、开展文娱生活之余,顺带解决那些绕不开的‘心头事’。”
据悉,红联村农家书屋的“百姓会客厅”功能区每周一到周四都有村“两委”工作人员、群众代表在此坐班,收集村民反馈的各类问题并形成“一周问题清单”,在每周五的村“两委”工作会议上进行统一研判、分工落实。
截至目前,红联村农家书屋“百姓会客厅”功能区共接待群众61批次,登记需求信息46项,已解决群众各类需求38项。
“土味课堂”进书屋
科学种养促丰收
“大家好,我是锦源农庄的负责人,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交流的是绿色果蔬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经验。”11日下午3:00,在新坝镇丰乐桥村的农家书屋读书角,一场干货满满的农技分享会如期进行,这是今年丰乐桥村开展的第三期“田间课堂进书屋”活动。
丰乐桥村工作人员何依霖介绍,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占比高,从水稻、小麦粮食种植到特色蔬果、水产养殖,村民对科学种养知识需求迫切。为此,村里依托农家书屋打造了“田间课堂进书屋”系列活动,将书屋变为“田间智慧站”,定期邀请农技人员、乡土能人担任讲师,采用“理论+实操”形式传授技术经验;同时,还会组织同行分享交流会,让村民在经验互通中破解种养难题、拓宽思路。农家书屋真正成为村民获取科学种养知识、解决生产难题的“主阵地”,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接下来,丰乐桥村还将根据村民的需求增设智能农机操作、电商销售等课程,联合周边村、社区成立“农家书屋联盟”,探索“课堂+直播”模式,让农技经验惠及更多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动能。
□ 赵紫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