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潮汐,将许多人推向金融与互联网的浪尖,却也有一些人选择回归实业的沃土。扬中市斯伟克模锻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莹莹,便是这样一脉独特的“回归潮汐”,她不仅盘活父辈亏损企业,更创办新公司实现千万营业额,成为扬中实业领域亮眼的“后浪”。
弃金融舒适圈,临危接手显担当
2004年,陈莹莹从厦门大学金融系毕业,入职上海一家金融机构。在外人看来,这份工作体面稳定,但三年多里,她始终觉得“碌碌无为,没有成就感”。当得知父亲创办的扬中市华宇电仪设备有限公司显露疲态、急需新鲜力量时,她毅然打破“舒适圈”:“与其做金融圈‘旁观者’,不如回家乡当‘实干家’。”
2007年,陈莹莹正式全盘接手华宇仪表,直面的是“双重困局”:企业亏空严重、资金流断裂,生产近乎停滞;作为年轻管理者,她既要调和与父辈截然不同的经营理念,又要赢得资历远超自己的老员工信任。但“敢闯敢担”是她的底色:一边以信用抵押贷50万、争取家人支持50万,凑齐100万“救命钱”,部分用于更新精密设备扩产能、提精度,部分保障资金流转;一边扎进生产车间学工序、跟老员工唠经验,用“从零学起”的谦逊和“说到做到”的实干稳住基本盘。
拆业务跨界创业,专注精益谋突破
通过深入梳理业务,陈莹莹发现企业锻压环节虽有技术基础,却受制于整体布局难以释放潜力。“与其在原有框架里打转,不如拆出来做精做专。”她再次展现“善思善谋”的特质,大胆推动业务拆分。2008年前后,扬中市斯伟克模锻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聚焦模锻件、仪表管阀件半成品等核心产品,开启跨行创业路。
跨行意味着从零起步:技术壁垒要破,管理模式要建。陈莹莹化身“跨界学习者”,白天跟着技术师傅钻工艺细节,晚上啃专业书籍、研究行业案例,甚至主动跑同行企业“取经”。凭借这份韧劲,斯伟克模锻一步步做到如今营业额超1000万元。谈及成长秘诀,她笑着说:“对自己有自信、对产品有信心、对客户肯放心。很多客户和我交流后愿意长期合作,多亏这些‘贵人’,但更要靠‘踏实做事’的底气。”
企业壮大后,现金流难题接踵而至:部分客户账期过长、坏账呆账频发。陈莹莹亲自带队对比多家银行贷款方案,引入供应链金融优化周转;主导建立多维度客户信用评估体系,果断淘汰信誉差的合作方。“稳健的财务体系才能支撑企业走更远。”她用“精益化”的破局思路,印证了“精益革新者”的智慧。
引人才建制度,立足长远布新局
如今,面对行业竞争加剧,陈莹莹早已跳出“短期盈利”的局限,确立“稳步经营、优化升级”的长远方向。作为“谋远务实”的布局者,她一方面推进“人才焕新”,主动吸纳年轻力量,打破传统家族企业的人员固化,为团队注入创新活力;另一方面深化“制度革新”,梳理优化管理流程,搭建高效规范的运营体系,为企业发展筑牢“制度骨架”。
但她也清醒地意识到,技术人才缺口是当前最大“瓶颈”。尤其是精密模具开发人员的短缺,直接制约产品升级与技术突破。“精密模具是模锻产品的‘心脏’,没有专业人才,就难啃下高端市场这块‘硬骨头’。”为此,她将“引才育才”作为下一阶段的攻坚重点,计划通过升级薪资待遇、搭建技术成长通道、完善激励机制,打造“能留才、能育才”的人才磁场。“企业要走得稳、走得远,靠的是‘人’与‘制度’的双向支撑,这步棋必须走实、走深。”
从“弃金融闯实业”的果敢,到“拆业务破困局”的智慧,再到“谋长远筑根基”的格局,陈莹莹用“敢闯、善谋、有远见”的特质,彰显了“创二代”的担当。未来,这位带着“实干劲”与“远见力”的女企业家,还将在实业赛道上,书写更多关于突破与成长的新篇章。
□ 冷旭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