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在万里长江奔流入海 的咽喉之处,一座年轻而坚韧的岛城——扬中,正以“江中明珠”之姿熠熠生辉。3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网纵横、绿意盎然,不仅是名副其实的“水上花园”,更是“四千四万”精神的发源地之一。桥,是扬中突破地理桎梏的筋骨,是联通内外血脉的枢纽,更是这座城市精神与气质的象征,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孤岛困局到开放枢纽
扬中四面环江的地理格局,既赋予其“江中明珠”的钟灵毓秀,也曾是阻隔其与外界的天然屏障。
孤岛之困,穷则思变。过去,物理空间的阻隔是扬中 发展的最大痛点。)“对岸百弓地,隔江千里遥”,诸多潜在的机会因“过江难”而功亏一篑,只能扼腕痛惜、望江兴叹,交通瓶颈如同紧箍咒,制约着扬中经济血脉的畅通。扬中人民清醒意识到,要想真正融入时代浪潮,共享发展机遇,必须打破这“江中孤岛”宿命,造桥已是民心所向,更是时代呼唤。
艰苦卓绝,初显峥嵘。改革开放初期,扬中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供销员经济崭露头角。“大江奔腾欲何至,天落三岛集于此”,费孝通先生曾六下扬中,早在1984年就对“散点式规模经济”的“扬中模式”给与充分肯定。
这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几乎同期提出,其核心正是依靠成千上万的供销员“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用双脚为扬中产品趟出了一条条通往全国市场的“无形商路”。
自力更生,长桥梦圆。 1994年,扬中人民自筹资金,建成扬中长江大桥,这座桥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通道,更是扬中人思想解放、奋起拼搏的里程碑。它见证了扬中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也标志着扬中从偏安一隅的沙洲,迈向拥抱外界的开放前沿。从此,扬中发展的脉搏,与长江的波涛和大桥的车流,一同强劲跳动。
众志化虹贯江天,精神为脊立潮头:“桥”与扬中城市品格的共生共荣
在扬中,“桥”早已超越了其物理功能,内化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图腾。
它代表着敢闯敢试、 自强不息的坚韧。建桥之初,资金匮乏、技术受限,但扬中人不等不靠、众志成城,以“小岛办大事” 的魄力,创造了奇迹。从当年睡桥洞、挤厕所、雪夜守合同的早期创业者,到今天勇立潮头、争当“链主”的企业家;从“穷苦沙洲”到位列“2025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第33位,扬中人骨子里这股“敢为人先、善于突破、自强不息、坚韧不拔” 的劲头从未改变。这种“在困境中杀出血路,在挑战中开辟新天”的坚强意志,正是“四千四万”精神的生动注脚。
它象征着开放包容、联结四方的格局。“桥”,意味着 连接,意味着交流与融合。扬中虽小,却胸怀天下。这里南徐雄风与江南秀韵自然交融,吴文化、淮扬文化在此交汇生辉。这座“桥”,让扬中吸纳四方资源的同时,也输出自身价值。如今的扬中,智能电气、新能源、临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四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此扎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72.5%,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57%。这座“桥”,联通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了创新与实业,让扬中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特坐标。
它蕴含着为民惠民、共建共享的情怀。“桥”,是为了让更多人走得更好、更远。扬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生支出连续多年保持在财政支出的80%以上。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统领,从老旧小区改造到“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建设;从5家乡镇医疗机构新建启用到市人民医院成功转设三级综合医院;从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到构建“省级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这一项项民生工程,正如一座座坚实的“连心桥”,连通了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彰显了扬中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
长桥接续新时代,明珠闪耀新征程:以“桥”为媒擘画现代化新扬中
步入新时代,扬中的“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使命。
这是一座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的“高架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扬中正全力推动“智造岛城”建设。它不再是简单的物理通道,而是创新要素汇聚、产业升级跃迁的复杂系统。大全集团、蜂巢易创等领军企业,正以每年不低于销售额5%的科研投入,构筑技术“桥头堡”;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正成为跨越技术鸿沟的“新桥墩”。扬中,正努力成为长三角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重要节点。
这是一座绿色发展、通向未来的“彩虹桥”。扬中拥有103 公里长江自然岸线,坚决守护“一江清水”,以最铁的决心、最铁的意志、最铁的纪律和最铁的举措,扛起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的硬核担当。通过铁腕治理,累计拆除江堤外企业35家、25.5万平方米,清退江滩违法违规养殖项目52个、4000余亩。涛声依旧再远航,扬中正加快推进岸线复绿、生态修复,让“黄金水道”发挥“黄金效益”,努力将生态优势通过一座“彩虹桥”转化为发展优势,绘就“生态岛城”新画卷,让“江中明珠”闪耀更加迷人的“绿色光芒”。
这是一座联络乡情、汇聚英才的“同心桥”。扬中的发展,根基在人民,力量在在外优秀人士,未来在英才。扬中市委、市政府始终视人才为第一资源,通过持续优化“ 扬中发展促进会”等联谊平台功能,完善联系服务机制,做到“离乡不离情,人远心更近”。大力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靶向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让扬中成为各类人才“此心安处”的沃土。“情系桑梓”的传统生生不息,“小城大爱”的故事不断续写,这座“同心桥”,是扬中最宝贵的资源,也是迈向未来最深厚的底气。
这是一座精神高尚、文化赋能的“立交桥”。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于扬中而言,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从“四千四万”精神的传承弘扬,到“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的涌现;从“文明有礼·德润江洲”的浸润,到全民参与创建的磅礴合力,扬中正在搭建一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立交桥”,贯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快车道,让向上向善的力量充盈江洲大地。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扬中的桥,是跨越天堑的钢铁巨龙,是供销员走过的万里征途,是产业升级的创新轨道,是生态绿色的美丽廊道,更是情系桑梓的心灵纽带。它承载着扬中“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见证了从“江中孤岛”到“百强县市”的沧桑巨变,也正托举着“江中明珠”奔向更加璀璨的未来。
今日之扬中,正以“桥”为媒,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百炼”,充分展示发展的“千姿万态”,奋力奔腾创业的“千军万马”。我们坚信,这座因桥而兴、向新而行的城市,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 加包容的胸怀、更加创新的活力,在长江经济带的宏伟版图上,继续飞架南北、联通西东,让“镇江很有前途”的殷殷嘱托,在扬中大地上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扬中,诚邀天下客,共揽江月,共筑未来!
□ 玖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