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博士”,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忙碌的形象。但在我市,却有这样一位不走寻常路的“鱼博士”梁政远。他的“实验室”是乡间连片的鱼塘,“白大褂”是常年沾满鱼腥味的防水裤。他潜心钻研水产育种的“芯片”密码,以科技为笔,在乡间水面之上书写不一样的青春答卷。
上午八点,位于镇江现代渔业园区的镇江市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标准化水产养殖车间内,梁政远正仔细查看着鱼池中锦鲤鱼苗的生长情况。见到记者,他笑着介绍:“这是我们团队自主培育的新一代锦鲤,拥有绝对纯正的中国血统。”
“别人都抢着养殖高附加值、可食用的特色水产品,您为何会选择锦鲤这条相对小众的赛道?”面对记者的疑问,梁政远的答案透着一份执着:“最初选择做锦鲤,很大程度是因为不服气。提到锦鲤,不少人最先想到的是日本锦鲤,目前优秀的锦鲤种质资源也大多集中在日本。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锦鲤其实起源于中国。而国内锦鲤育种正面临着种质资源‘卡脖子’的难题。我就想用本硕博几年所学的专业知识,把‘这条鱼’做好,证明中国锦鲤绝不比别人差。”
自2018年起,梁政远带领团队深耕中国锦鲤培育,把家安在了鱼池边和实验室。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建立了一套融合基因编辑、单倍体育种、全基因组选择等先进分子育种技术的锦鲤选育方法,有效改良了中国锦鲤的基因。团队选育的优质中国锦鲤种苗,生长速度提升了30%以上,成品率提升了15%,让中国锦鲤在国际观赏鱼市场中占一席之地。
截至目前,其所在的镇江市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仅锦鲤苗种年平均产值已超200万元。这些带着科技“芯”的中国锦鲤,正游向山东、安徽、上海、广州等更广阔的市场。
不仅专注于中国锦鲤的育种攻关,梁政远还将科研目光投向了其他特色品种。他成功解决了美洲鲥本土化养殖中苗种应激性大、易死亡等难题,突破了高效人工繁殖与育苗的技术瓶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梁政远从南京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拒绝了研究所、国企的高薪邀约,毅然选择扎根水产一线。谈及这个决定,他说:“我是广东佛山人,是个‘渔三代’,对水产天生有亲近感。爷爷和父亲从事的是最传统的水产养殖,我读水产养殖和鱼类遗传育种专业,就是希望在这一行做出点不一样的事情,为我国的特色水产行业贡献一份力量。”
梁政远坦言,选择来到扬中,正是被这里的现代渔业园区所吸引。“这里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依托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强大的科研平台支撑,让我们搞渔业科研与养殖的人更有底气。”
回望自己十多年在水产一线的奋斗历程,这位85后博士郑重地说:“苦乐交织,但我必须去做。既然读了这个专业,就该干好这一行,否则我们的水产养殖业如何进步?”他动情地回忆起偶像兼博士生导师董在杰研究员的事迹:“至今还记得老师夏天穿着背心,在大棚里不畏炎热坚持搞科研的场景。从他身上,我真正理解了‘水产人一定要扎根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鱼塘边’的深刻含义。”
除了自身在水产一线深耕,目前,梁政远还是南京农业大学渔业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合作导师,每学期他都会带学生来这里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他说:“我跟他们说得最多的也是,水产这行来不得半点虚的,只有把钻研的劲儿用在实处,才能真正懂这行、爱这行,将来也才能在这行里扎下根、做出彩。”
谈及未来,梁政远表示自己扎根水产一线的初心从未动摇,“没有太多复杂的想法,就是想把鱼养好,对得起自己的专业。今年我还启动了脆肉草鱼本地化养殖的相关实验,期待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 赵紫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