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扬中要闻
扬中要闻  
上一条:以德润心 E安同行 下一条:我市召开2025年转业军官和安排工作退役军士选岗会
看“江中岛城”的金秋答卷
“丰”劲潮涌乡野间  振兴路上“绘”新章
  2025-09-23

  
  

秋阳杲杲,稻浪翻金,江洲大地处处涌动着丰收的喜悦与发展的热潮。

从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田垄,到各美其美、焕发新颜的村落,再到日子红火、舒心惬意的农家。乡村发展的生动脉络,正在这片土地上清晰延展开来。

近年来,我市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一幅景美、业兴、民富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现实图景,在这个金秋愈发鲜活可感。


  

沃野“新”风阵阵

这里的田野仓廪可期


  

当前,我市水稻进入了灌浆期,丰收在望。我市金杰家庭农场农场主周克金满脸笑意地说:“去年水稻实产702.5公斤/亩,就现在这长势,突破这个数肯定没问题。”而这正是当前我市水稻单产稳步提升的一抹生动缩影。

“饭碗既要端牢,更要端好。这样粮食成色才能更足、农民才有盼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沈静说,自2023年开始,全市范围内已连续三年实施“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项目”,通过“专家+农技员+主体”三级联动服务体系、“绿色高效+智能农机协同推进”等创新举措,让农田里的庄稼从“种得好”向“种得优、收得丰”稳步迈进。

“首个智能化烘干中心投产使用”“建设农事服务中心”“社村联手打造农机仓库”。除了基本粮田里的新变化,今年上半年,我市特色农业领域也有不少新亮点:苏南地区唯一的苏淮猪扩繁基地在我市投产;全市新增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510亩,特色水产占比88%;畜禽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比重达92%。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我市特色农业的产销链路也有了“新动作”。以江之源等龙头农业企业为引领,集群式发展特种水产、特色果蔬等优势产业,深化“农头工尾”模式,开发深加工产品,推动初级农产品向文创伴手礼、旅游商品转型;通过行业联盟,消费帮促、产销对接和电商助农,帮助农户和村集体销售优质农产品,让“种得优、养得精”变为“卖得俏、收益高”。

从田间到餐桌,政策、科技、服务持续赋能农业各领域,农业“新”动能持续迸发,让“仓廪可期”成为沃野间最真切的答案。


  

发展蒸蒸日上

这里的生活富足安康


  

“以前得四处找零工,现在家门口的物业公司就有活干,每月工资按时到账,日子过得踏实多了。”在我市新坝镇公信社区,这一由社区创办的物业公司,蹚出了村集体增收模式,让郭洪林这样的社区居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腰包鼓了起来。

而这样在强村富民道路上积极探索与创新实践的生动样本并非个例,我市各地立足实际,探索出资产盘活、产业融合、村企共建等增收模式。兴隆街道通过“区街统筹”协同机制推动村村抱团发展,实现增收120余万元;八桥镇红旗村打造的“云牵农”品牌成效显著,每年给村集体增收130余万元;西来桥镇新程村构建“村委会+旅游公司+金融机构”的联动机制,创新搭建了产销一体化平台,实现年增收15万元……这些创新实践,为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我市通过制定村级发展“一村一策”,引导74个涉农村(社区)谋划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定位。围绕村集体房屋改造、高效设施农业、标准化厂房建设、光伏发电等领域,精心组织实施富民强村项目7个,同步实施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2个,村级发展路径不断拓宽,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024年,我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4.4%,全市村集体经济多项指标均位居镇江市第一方阵;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万元,同比增长5.5%。


  

村落各美其美

这里的乡村烟火可亲


  

漫步在八桥镇红旗村,整洁的村路两旁繁花似锦,文化墙上的农耕文明图案生动鲜活,休闲广场上村民载歌载舞、笑意盈盈……这个昔日的落后村,如今已华丽蜕变为扬中东江边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逢节假日便游人如织。

红旗村的蝶变,正是我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鲜活写照。一直以来,我市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道路上步履坚实。今年,出台了《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及片区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申报培育创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2个(片区内6个,片区外6个)。围绕“十有”标准、“五协同”评价指标,扎实推进片区120个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已完工99个。逐项指导片区外6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村对照绩效评价指标查漏补缺,推动资源、项目、资金向培育村倾斜,片区外6个村共申报建设项目41个,每一项举措都扎实有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竹韵红联”“红色友好”“水美新治”“果香立新”……扬中乡村的“各美其美”,正悄然转化为发展的“流量”与民生的“留量”。节假日里,三茅街道永和村的“野学院”人气爆棚,成了市内外游客“微度假”的好去处;新坝镇联合村凭借优美的乡村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乡村主理人”进驻发展;油坊镇凤鸣村因地制宜做好亲子研学、农事体验等业态布局,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和建设促进科科长温兰金说:“我们正在构建‘一带一轴多节点’的农文旅空间布局,全力打造‘江岛逸境’和美乡村精品线路,接下来,还将依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及片区建设,把更多优质的乡村串联进来,构建起更有‘扬中味道’的全域乡村旅游体系。”


  

□ 赵紫妍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618735170
位访问者
本年度:168846201 本月:2686213 今天:620964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