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18日上午10点,在兴隆街道助餐点,小张(化名)熟练地将分装整齐的热饭盒放进电瓶车送餐篮,脚撑地面调整好方向后,便朝着几位老人的住处驶去。如今的他脸上常带笑意,很难让人想到,几年前的他,还是个连自家房门都不愿踏出的人。
小张是兴隆街道精神康复驿站最早一批入站人员之一。据福安社工冷露介绍,最初的小张对走出家门十分抗拒——他常年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即使家人劝说,也不愿与外界接触。“我们的社工和志愿者跑了很多趟,每次上门都先陪他聊家常、拉近距离,再慢慢讲解驿站的康复活动,配合专业心理辅导,前后花了不少功夫,他才终于愿意打开房门,试着走进驿站。”冷露说道。
针对小张的特殊情况,精康驿站采取“一案一治”模式,为他量身定制了康复方案:从协助整理驿站物品、打扫活动室等日常小事入手,帮他逐步建立生活信心;通过手工制作、小组分享等群体互动,引导他慢慢放下心理防线,学会主动与人交流;心理疗愈师还会定期与他谈心,一点点化解他心里的困扰。
随着状态持续好转,驿站开始为小张安排简单的辅助性工作,后来又鼓励他加入兴隆街道助餐点的送餐队伍,为低保特困老人上门送饭。在小张的送餐对象中,有一位视力障碍的老人,每次上门,他都会格外细心:先轻声告知老人“饭送来了”,再小心翼翼地打开饭盒,将筷子稳稳递到老人手中,确认老人能顺利拿到餐具后,才放心离开。
“以前的他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慢慢融入生活,现在的他已经能主动去帮助别人了。”冷露表示,小张的转变,是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质的跨越。这背后,既有驿站“一案一治”的精准帮扶,也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合力:每当小张遇到心理波折,社工都会及时与家属沟通,链接家庭支持;而兴隆街道助餐点的实践机会,更让他在服务中找到了“被需要”的价值。
(奚嘉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