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照进街角,这家仅有七八平的打金铺就迎来了四位熟客。“就认这家!手工好、够诚信,从不缺斤少两!”当被问及为何经常光顾,四位老顾客的答案出奇一致。
市民方瑛是店里的“老熟人”,她带着变形的黄金手镯和戒指来做“整形”。只见店主田香手持工具轻敲,短短几分钟,原本走形的首饰便恢复光泽,焕然一新。“我十几年前就来这儿打金了,最放心的就是全程透明。”方瑛拿起刚“塑形”好的戒指戴上,语气里满是信赖,“金子进门先称重,打完再复称,克重分毫不差,还能看着师傅加工,根本不用担心调包、偷金。”她透露,自己身边的几位姐妹就是这样“老带新”相互介绍过来的。
此时,田香正忙着给另一位顾客加工银手镯,操作台前的电子秤格外显眼。“先称初始重量,火烧去杂质后再复称,每一步都得记清楚。”她边说边展示电子秤上的数字——31克整,因顾客不在现场,她特意拍照留存记录。随后,煅烧、敲打、焊接、打磨、抛光……一系列工序后,崭新的银手镯成型,复称显示30.82克。“银子加工若需要锉修,零点几克损耗是正常的,不锉修就几乎零损耗;金子我们一般不锉修,损耗能做到几乎为零。”田香解释道。
对于黄金加工,田香有自己的“规矩”:顾客拿来的金子,进门先检测纯度再称重,选定款式后,全程允许顾客在场观看;加工完成后必须复称,确保重量一致。“我们只接受银子寄存,金子从不让顾客留下。”田香说,这么做就是为了避免后续在克重、调包问题上产生误会,让顾客每一步都踏实。
开店这些年,田香遇过不少让她印象深刻的事,新顾客的“小心思”便是其一。“有位阿姨第一次来,要等我先称重量,再从包里掏出小纸条,上面记着在家称好的克数,克重一致,才会把金子给我打。”田香坦言,起初她有些意外,后来和顾客聊天才知晓缘由——曾在别处打金时,遇到过加工后不主动复称的情况,心里落下了疙瘩。“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更坚定要把流程做透明。”田香说,顾客带着顾虑来,她就得用实诚打消顾虑,守好“诚信”这根弦。
小小的打金铺没有醒目的招牌,却靠着“低损耗”、“零损耗”的手艺、“全透明”的流程,在街坊邻里间攒下了实打实的“金字招牌”。
□ 孙华丽 邹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