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期,社交平台“这些挂件对大人刚刚好”词条走红。当下,不仅仅是在大城市,在我们的小岛上,日常出行你可曾观察到:周围年轻人的包上总挂着三三两两的小玩意儿,这股“包挂”潮流正悄然蔓延。
记者在线下走访时发现,走在街头,从上班族到学生,不少人的包上都挂着可爱的小玩意儿。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小玩意儿,实则是大家的“社交名片”。在吾悦广场的一家饰品店中,潮玩IP专区总会有一群人被盲盒潮玩吸引驻足,市民吴文萱便是其中之一。她告诉记者,自己对潮玩包挂很感兴趣,之前比较喜欢的IP是“LABUBU”“SKULLPANDA”和“星星人”,最近又种草了“Chiikawa”。“我特别喜欢买挂件类的IP,你看我包上今天挂的就是之前加价买的LABUBU三代。最近又疯狂种草‘Chiikawa’里的三小只,希望今天能抽到我喜欢的。”在现场,另一位市民杨诗诗告诉记者:“一开始只是享受买小玩具的治愈感,慢慢的,我的每一个包上都配上了相配的挂件。之前也因为包上的玩偶跟陌生人打开了话匣子。”她坦言,“包挂”不仅仅是装饰品,更能让人通过小小的玩意儿找到自己的“圈子”,从中收获同频的快乐。
在过去,人们似乎更喜欢将玩偶盲盒和动漫手办放在家里,而这一届年轻人更乐意把喜欢的玩偶挂在包上。“包挂”让潮流玩具从“躺”在展示柜里的收藏品,变成了现代年轻人装饰包包的配饰,更成为了“自我展示”的一种新型社交方式。当两个相同IP的挂件出现在同一空间,双方内心会瞬间涌起惊喜:“他也喜欢这个IP人物!”这一刻,他们便成了心照不宣的“包挂搭子”,更有甚者因“包挂”开启交流。
不过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包挂”背后的“情绪消费”虽能带来愉悦,但也需把握尺度。不少年轻人为了集齐某一系列盲盒挂件,或是追求限量款,往往频繁下单,甚至出现加价收购的情况,不知不觉中便陷入过度消费的漩涡。
(邹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