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洲东路的老弄堂口,一方桌、一张凳,撑起了两平方米的修表摊。方桌正面“修表”二字醒目亮眼,桌上摆放着待修的手表,小锤子、螺丝刀、镊子、放大镜等工具虽繁杂却有序,默默诉说着老手艺人吴新生做时间“守护者”的故事。
上午的弄堂口已有几分热闹,摊前站着几位等候修表的顾客。吴师傅端坐在凳子上,旋转表盖,表盖应声而开。他戴上放大镜,细长的镊子精准夹起表盘内的小齿轮,目光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手中的方寸表盘。等候更换手表玻璃的吴先生是老顾客了,他笑着对记者说:“这小铺子在这儿可有年头了,我印象里至少十几年了。”
今年72岁的吴新生是福建福州人,一口带着福建口音的普通话里,藏着他与扬中34年的牵绊。“刚来那会儿在老汽车站附近修表,一待就是10年;后来去了利民市场,又做了4年;再后来就扎根在这弄堂口,一晃20年了。”他回忆道。早年在老家时,吴新生学了修表手艺,之后便随亲戚来到扬中这座小岛。“学修表花了一年多,钟表种类多,好多都得自己沉下心慢慢摸索。”吴师傅坦言,“修表是细致活,得耐得住性子,手眼都得跟上。”帮人修表时,他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低头专注的模样,仿佛与手中的钟表融为了一体。“刚来扬中时,岛上修表匠能有四十几个,现在怕是两只手都数得过来了。”他轻声叹道,这行坚持下来的人,越来越少了。
从机械表到石英表,岁月在“滴答”声中流逝,吴新生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得守着老手艺,也得跟着变。”他说。如今,不管是哪种表,只要拧开表盖,他扫一眼便能大致判断问题所在,拆、查、装一气呵成,不少“疑难杂症”都能迎刃而解。
更让人欣慰的是,吴师傅的儿子也接过了这门手艺。只是父子俩的“战场”各有不同,“我这露天小摊,来的多是街坊邻里的中老年人,修的多是戴了多年的老表;我儿子开了间门面,去他那儿的年轻人多,修智能表、新潮表的也多。”方寸之间,两代人用不同的方式,延续着老手艺的温度。
72岁的吴师傅至今仍守着“老规矩”:每天七点多开摊,直到傍晚六点才收工。他说,街坊邻里习惯了来这儿修表,自己多守一天,大家就多一分方便。在一次次拆解、修复、打磨的往复中,他不仅在精进手艺,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诉说着对这门老手艺的热爱。
□ 邹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