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选华
前两天,我看到ip地址是兴化的一条抖音视频,名曰:兴化晚茶没有“茶”,内容颇为有趣。
江淮大地上有吃晚茶的饮食传统,兴化人吃晚茶好像更有瘾似的。
兴化的晚茶,一般不是吃饭、喝粥,也不是喝茶、饮酒,多以甜食、茶食为主,容纳四方小吃,颇为可观。
去过一次兴化的“好吃街”,常吃的晚茶就是小馄饨,以猪油、味精、大蒜末、小胡椒、骨头汤下料,滋味醇厚,令人垂涎。也有来上一碗汤面的,酱油汤中撒着细小的葱花和黑胡椒粉,另加一个煎鸡蛋,或者青菜、肉丝等。
炸食之物则有臭豆腐干,薄脆为佳,可蘸红椒,串食。地方特色风味小吃,油墩子、馓子、春卷、油饼等,也是兴化人的心头所好。其他外来小吃,如南京鸭血粉丝、四川麻辣烫,也已融入当地风味,颇受兴化人喜爱。
扬中人过去也有吃晚茶的习惯,但扬中的晚茶与兴化截然不同。
老一辈扬中人对“吃”最为看重。见面就是一句“个曾喫噶啦”,一天到晚的饭食,分得也是那么清爽,喫早饭、二顿粥(也叫二告粥,小中时吃的一顿饭)、喫中饭、弄个晚茶、喫夜饭,最后开夜工再来个“半夜饭”。这其中,黄昏时分的晚茶最随意,但我觉得相比较一日三餐,这晚茶更惬意、更难忘。
晚茶,其实并不“晚”,也无“茶”。放学的孩子,下班的壮年,居家的老人,扛不住饿,会找东西先垫一垫肚子,这便是“晚茶”。
扬中人的晚茶记忆,大多定格在夏天。炎炎夏日,父母白天上班,早夜还要忙稻田和菜园,一刻也不得闲。孩子们放假在家,自然成了家里的“伙力军”。每次煮中饭我们都要多抓几把米,为劳作的父母和嘴馋的自己吃晚茶留足“空间”。
其实,在我印象里,父母吃晚茶的记忆非常模糊。说他们不饿,那是不可能的,毕竟在大队厂里干的都是重体力活,就看那满身的盐霜就晓得有多辛苦。下班回家,也只是到灶家颈罐里舀一碗水,咕嘟咕嘟灌个半饱,趁天黑前赶紧忙活庄稼菜地。那来不及吃的晚茶放在桌上,自然就成了夜饭。
倒是我们这些在家“捣河坎”捣得脚都发软的“皮条子”,成了每天吃晚茶的主。暑假一到,除了做饭、“调猪把食寻羊草”,剩下的时间大多是泡在水里。现代运动理论认为,游泳是最费体力的。一点不假,小时候在水里扑腾半天,一上岸,就像个瘟头鸡子,浑身乏力,饿的不行。前胸贴着后背的我,回家来不及换条裤头子,就直冲灶家找吃的。
抄一蓝边碗饭,从饭罩子里端一碗中午煮好后冰在水里的豇豆茄子,扠一大块往饭上一盖,端个“爬爬老”,坐在洗澡花盛开的竹障边上,晚茶开吃。那冷洇洇的豇豆茄子和着用汤泡开的米饭,对于饿得眼花腿软的孩童来说,绝对是饱腹又解渴的“饕餮盛宴”。
让我们终生难忘的晚茶,还有那苋菜汤泡饭。
六月,正是苋菜疯长的时候。家里几乎天天炒苋菜。炒苋菜的时候,总要放些蒜头,搭配大火快炒,激发蒜香,保留苋菜脆嫩口感。苋菜快起锅时,千万别忘了加入半勺水,因为那浸润着紫色花青素的汤汁,才是炒苋菜这道菜的灵魂所在。
苋菜汤泡饭,是我从小就爱的晚茶。用凉透了的苋菜汤拌入饭里,那米饭瞬间就被染上了一层紫红色,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吃上一口,苋菜的清香和米饭的软糯完美结合,再配上那蒜香和汤汁的鲜美,简直就是味蕾的盛宴。
六月,因为有了苋菜,仿佛整个夏天都变得温柔起来。这苋菜汤泡饭,不仅仅是一顿简单的晚茶,更是深深刻入每个扬中人骨子里的家乡情结。
扬中年轻人也有吃晚茶的,从农行弄堂的小馄饨吃到田园小区那里的小馄饨泡烧饼。更多的年轻人还是选择了浪漫休闲的下午茶,甜点咖啡屋的那种,可以呼朋唤友,也可以一个人坐着发呆。
其实,吃的境界,《中庸》有言在先:“人莫不能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吃饭是件容易的事,但能吃出个中滋味的人极为稀少。记忆里那挑动味蕾的晚茶,我们又吃出了什么样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