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扬中这片充满温情与活力的土地上,慈善,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融入日常、触手可及的温暖。自2002年扬中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做老百姓的“家门口慈善”,将村(社区)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根基与前沿阵地,系统构建起“组织扎根社区、服务贴近民心、资源汇聚基层”的善治新格局。
根基牢固,方能行稳致远。我市慈善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组织建设作为首要任务。2014年在全省率先实现镇村慈善组织全覆盖。全市85个村(社区)慈善工作站“有基金、有项目、有队伍、有制度”。党组织书记亲自挂帅,专职人员高效执行,一支以党员为骨干、热心居民为主体的慈善志愿者队伍逐步壮大。1258名注册志愿者中,党员占比超74%。
资金是慈善的活水。我市创新构建了“党员示范引领、居民互助参与、社会资源联动、网络平台赋能”的四位一体筹资模式。“奉献一份爱心,共建幸福家园”、“慈善一日捐”等特色主题活动,汇聚起强大的社区慈善“蓄水池”。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平台,发布慈善项目128个,注册村民3.19万人,筹集善款2000多万元。
慈善的价值,在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我市慈善以“助困”“助老”“助医”“助学”“助残”“助孤”“助善”“助难”“助保”的“慈善九助”为抓手,救助支出近3亿元,惠及群众20多万人次,用一个个有温度的项目,让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和困境家庭得到救助,走出泥潭、看到希望。
慈善之光,因志愿服务而更加璀璨。我市着力构建“专业化培训、精准化服务、机制化激励”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1258名志愿者是慈善项目的参与者、监督者,更是慈善文化的传播者。我市的志愿服务获江苏省委社会工作部高度认可并推荐参评全国100佳。志愿者编排慈善文艺节目进村(社区)巡演,还应邀参加中华慈善总会开展的“慈善文化进高校”活动,走进清华大学,分享慈善故事,交流慈善文化。
此外,我市将慈善融入景观、融入文艺、融入日常。慈善文化墙、慈善文化园、主题广场润物无声;现代锡剧《太平洲上》巡演超过100场,荣获江苏省6项大奖,获评《中国慈善家》“2024年度优秀传播案例”;各类公益讲座则在服务中传播慈善精神。“社区慈善达人”“慈善之星”“善美家庭”……我市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用身边人的故事激发居民的慈善热情和情感共鸣。
从组织扎根到多元筹资,从精准帮扶到志愿同行,再到文化浸润……扬中,用二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成功打通了慈善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王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