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文明传承显担当
一篇迟到的祭文
  2025-08-21

  

□ 王宁英

我叫王宁英,扬中市实验小学的退休教师。我生于1950年2月,今年75周岁。1974年我从上山下乡的黑龙江回到家乡,生活至今。

我的父亲叫王纪荣,母亲叫施惠英,父母1924年生于扬中,去年是他们的百岁诞辰。父亲2014年7月去世,享年90周岁,母亲2022年2月去世,享年98周岁。可以自豪地说,他们都是长寿老人。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父亲于1944年入伍,成为光荣的新四军战士,此后随部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我父亲从朝鲜随所属部队回到首都北京。1955年春天母亲带着我和妹妹从扬中到了北京。父亲先分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工作,后于1957年调动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1966年的春天又转业到北京市委统战部,是80名转业干部中唯二的留京人员之一。父亲于1985年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文史馆参事室离休,算是党的高级干部。2014年父亲因病逝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近十年后,母亲亦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因年老去世,她和父亲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合葬,这是很高的规格和礼遇。

母亲去世时,正值新冠疫情,我很难进京,只能望着北京的方向默默掉泪。直到2023年9月,我终于能回到北京了。回京第二天,我就约了弟妹去八宝山革命公墓祭扫双亲,寄托哀思。这是迟到的祭扫,我请母亲原谅我,没能及时回北京奔丧的苦衷。

1944年9月,年仅20岁的父亲,就到他的小叔王龙(革命烈士,1908-1945)所在的部队参加了新四军。此前,父亲于1939年(15周岁)到上海大美照相馆学徒,并于三年后出师——这也是父亲摄影记者生涯的开始。参军后,他因有摄影技术,只短暂在基层连队做了一段时间普通士兵,很快就被调到新四军军部当随军记者。入伍第二年父亲就宣誓入党,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由于国民党挑起摩擦,新四军北撤,父亲也离开了战斗过的家乡。随后的解放战争,父亲全程参加了淮海战役,拍摄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渡江战役前,父亲所在的部队恰好被分配在扬中渡江。在准备渡江的日子里,离开家乡五年之久(1945-1949)的父亲,终于有了回家探亲的机会。战争如此残酷,家人以为父亲早就不在人世,我奶奶还曾为此骂过我母亲寡妇。父亲回到扬中,最高兴的是母亲,因为那是战争年代非常珍贵而短暂的一段团聚时光。也正因为有渡江战役才有了我,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1953年1月,父亲奉命入朝,光荣地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同年春,当时身为志愿军9兵团政治部摄影组组长的父亲,带着时年仅17岁的小记者边震遐来到上甘岭,计划采访597.9核心阵地。路上通过敌人炮火封锁线时,父亲和边记者为了规避美军炮火,提高生存率,拉开距离前进,父亲领头,小边随后,躲过美军前一轮炮击后,在接近第一道交通壕时,又遭到一排大口径曲射炮弹的射击,父亲迅速卧倒滚进一旁的弹坑。硝烟散去后,没了弹坑,也没了父亲的身影,小边赶紧上前寻找,只见父亲已经被炮弹炸起的泥土半掩,处于半昏迷状态。小边本想架起父亲,父亲却在清醒的第一时间用手势催他赶紧躲进交通壕,免得被敌方炮火炸到。小边迅速躲进交通壕,叫来两个战士,才把父亲拖进坑道,算是在炮火中救了父亲一命。

在战场上,由于经常需要去第一线采访指战员,因此,父亲也不免数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战地记者总是战斗在前线,虽然不是冲锋陷阵,也是枪林弹雨。除了上甘岭597.9高地这次死里逃生,在朝鲜父亲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是朝鲜医生帮着取出子弹。我们儿女从小都亲眼看见过父亲屁股上一块大大的伤疤。又例如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碾庄战斗打响之前,一次父亲到前线的一个营指挥部采访干部战士数人。工作完成后父亲离开十几分钟,刚找了个草堆钻进去,听见一声巨响,爬起来赶去爆炸地点,敌人的一发炮弹把营指挥部端上了天。十几分钟前还生龙活虎的干部战友全部牺牲。死神饶了父亲一命。记得父亲给我们讲过他一次非常危险的经历,那也是在解放战争中。一次战斗中敌人已进村,我们的部队还没全离开村庄,万一遭遇情况万分危险。父亲背着他的采访包,里面有照相机等器材、文件,万一落到敌人手中,个人生命事小,那个采访包事大。战争年代一个军能有几个照相机?父亲急中生智迅速把采访包挖坑埋了。等敌情过去才回头挖出他的宝贝武器。之后父亲为此写了一篇文章登在报纸上,得到的稿费几块钱,买了毛线,给我织了件小毛衣。1955年之前没有工资待遇,只有津贴,虽然70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还保存着这件毛衣。

父亲和边震遐去上甘岭的目的是去采访并报道“冷枪冷炮运动”,著名的“冷枪英雄”、志愿军特等功臣张桃芳传世的战场战斗照片就是父亲拍的。这张照片现在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馆藏。这一次,父亲在上甘岭待了二十多天,拍摄留下许多珍贵的一手资料。而为张桃芳拍摄的这张照片,后来参加了邵华少将举办的摄影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获银奖。

六七十年过去了,这些往事如今历历在目,细说起来,令人怀念。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和母亲。愿他们的在天之灵从此安好,保佑盛世中华,也保佑他们的儿女、子孙健康长寿,福祚绵长。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604152082
位访问者
本年度:153190021 本月:5714167 今天:201229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