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扬中博物馆“良民证下的血泪回忆”专题讲座落幕。活动以“历史解析+亲历者口述”形式,借“良民证”回望苦难。
该馆副馆长倪加辉从史料出发,详细阐述了“良民证”在沦陷区强制推行的原因,解析了侵略者如何通过这一制度设计实现对民众人身自由的绝对控制;同时介绍了办理“良民证”需经过的重重关卡,以及背后隐藏的盘剥与刁难;还讲解了涵盖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版本的“良民证”实物之间的差异,揭示了纸张、印章、登记信息中蕴含的历史细节。
活动当天,博物馆还邀请抗日战争亲历者,原党史办陈继麟老先生给大家讲述抗战时期的血泪记忆。陈老以平静却直击人心的语调,回溯了自己幼时在沦陷区的经历:讲述了日常攥着“良民证”的提心吊胆,回忆了邻居深夜躲在田地里躲避日军却遭迫害的惨剧,以及家人为保住证件所受的煎熬与付出的代价。没有夸张的渲染,只有细节的还原,这些首次公开的口述史料,让历史从“文字记录”变为“现场重现”,现场不少观众红了眼眶。
历史的细节,藏在泛黄的证件里,更刻在亲历者的记忆中。这场讲座,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警醒——那段不该被遗忘的血泪史,将永远留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中。
(杨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