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参军》 下一条:“炒米茶”里的夏日清凉
驱蚊·旧时光里的印记
  2025-08-11

  

□ 朱秀林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低矮草屋错落,竹林菜园环绕,牲畜成群,夏夜蚊虫便从阴暗处倾巢而出,扰人安宁。百姓自有驱蚊智慧:破铁锅或陶罐里燃枯叶杂草“烧蚊烟”,浓烟驱散蚊虫,草灰还能作堆肥;艾草点燃后,挥发油的特殊气味可干扰蚊虫感知,兼含“避邪驱瘟”的民俗意涵。只是烟雾虽能驱蚊虫,也呛得人涕泪直流,烟散后蚊子又卷土重来。

记忆中,一家人围坐门前场上“蚊烟”旁吃饭乘凉、谈笑风生的场景却愈发醇厚。外祖母讲的“狼外婆”故事、教的童谣,那烟火气里的温情,是如今高楼生活难觅的。

蚊帐是守护梦乡的壁垒。母亲常说“不塞好蚊帐,蚊子能把人抬走”,吸饱血的蚊子像小灯笼趴在帐上,人被叮后红疙瘩又痒又痛。每晚睡前,全家必持蒲扇在帐内“逐蚊”。小岛玻璃仪器厂师傅吹制的“蚊罩”精巧如艺术品,球内滴火油,一罩便粘住蚊虫,兼具实用与美感。

江中水乡多蒲草,其“蒲卵子”(蒲棒)初如浅黄烛火,成熟后绒毛蓬松。干蒲棒可引火、驱蚊,蒲绒能填枕垫。孩子们举着它在晒场追逐,既是驱蚊虫的武器,也是传承乡土文化的接力棒,承载着对安宁生活的祈愿。

时代发展让驱蚊方式巨变。农村整治后村容焕然一新,现代驱蚊依托科技,电蚊香液、驱蚊贴等产品便捷高效,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但便捷背后,是传统驱蚊的匠心失传:过去割艾、制蚊罩、挥蒲棒,都是家庭“协同作战”,孩子看烟升腾,老人讲传说,年轻人打理工具,更有端午挂艾等文化传承。如今标准化产品取代了这一切,乡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在悄然流失。

如今草屋变楼房,纱窗隔绝蚊虫,村容整洁。每当繁星夜空蛙声起,亲历者总会忆起点蚊烟、用蚊罩的旧时光。那些与蚊虫博弈的岁月,凝结着生活智慧,承载着对美好的向往和家人并肩的温情。现代驱蚊虽便利,往昔时光里的智慧与情感,同样值得珍视。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603748995
位访问者
本年度:152764279 本月:5288425 今天:68677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