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继麟
过去常用“炊烟四起,万家灯火”这句话来描写傍晚时刻的景色。可现在不同了,炊烟淡了,灯火依旧。时代进步了,人们靠烧大灶做饭的情况基本不存在了。“灶”已由“土基灶、砖头灶、水泥灶”演变成如今的“煤气灶、电磁灶、AI灶”。
自古以来,灶在家庭中的地位很高,一户人家一般拥有三间正屋,灶,要占住一间,名曰“灶火ga(间)”,另外两间分别为“房ga(间)”“堂前ga(间)”,至于“猪窝ga”“毛坑披”一般都另搭建在正屋后面。
灶,有两间的:里锅膛,外锅膛。也有三间的:里锅,中锅,外锅。大灶的排烟管道叫烟囱,要砌得很考究!在它的向阳的一面有个很特别的像微宫殿这样的空间是灶老爷住的地方。它的小门上分别贴着“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这样的对联。规定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晚上吃“豆豆饭”送灶老爷上天。我还很小的时候,记得我的奶奶(祖母)此时总要很郑重认真地对全家人讲“为人处世都要做好事,人在做,神在看,心向善,家自安。灶老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是说实话的,做了好事来年一家人就平平安安……”对奶奶此时此刻的讲话全家人都听得很认真!到了腊月三十的晚上还要在灶前“接”灶老爷下界。这“送”“接”的仪式虽不隆重,但全家人的内心都很诚挚!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说两句“表态”的话。我五、六岁的时候喜欢爬树,求(爬)竹枝,还偷採桑果吃;有时还捉田鸡做鱼食钓黑鱼。这时我总要说两句“招供”的话——“召召(以后的意思)不这样了”……这“场面”现在想想就是中国式的家庭成员“年终述职”,更是润物无声的家风教育课。
现在用上了煤气灶,灶老爷的“一席之地”没有了。每年的腊月廿四夜、三十睌的送灶接灶仪式也没了!这似乎在家庭教育、家风传承方面“流失”了一点。不过我相信,生产现代化灶具的商家有一天会生产出带有灶老爷驻地的灶具。这也许还是个“商机”!到时候每到过年,这一套“送”“接”灶老爷的传统文化又回归了!让“好事”与”平安”重新在每一顿饭菜里被端上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