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虹桥秋月》 下一条:善行江洲赋
饭盒子里的青葱岁月
  2025-08-04

  

□ 范选华

昨天偶尔读到某个微信公众号上一篇文章,讲述作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求学轶事,读来十分共情,用饭盒子“带饭”的情境更让我唏嘘不已。

那个年代孩子上学大多靠走,我们总是起早摸黑,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在路上狂奔。由于路途较远,有时中午放学回家吃饭,等赶回学校肚子就又开始咕咕叫了。父母大多舍不得孩子来回奔波,“带饭”去学校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最优选”。

我读小学时,离家近,一条沙石路从“钥匙头”(得胜村旧时称呼)通到“玉皇庙”(永胜街旧时称呼),一路小跑也不过刻把钟,中午自然都是回家吃饭。五年级最后一学期,永胜中心校从“玉皇庙”搬到红旗村,路途翻倍,班主任朱奎福老师家访时跟我父母建议,让我跟老师们一起“并伙”吃饭,吃三菜一汤“现成的”桌餐。

到永胜中学读初中,离家更远,必须“带饭”上学。“带饭”,就是用大饭盒装些米,用小饭盒装点菜,把菜盒子放在大饭盒里,拿到学校食堂进蒸笼。陪伴了我三年初中的长方形铝制饭盒,里面装着的不仅有滋养我长大的饭和菜,还有父母亲无言却深沉的爱,更盛满了那段难忘的青葱岁月。

我“带饭”用的饭盒子是父亲在联合养路工区修路时用过的,长方形饭盒的边沿被磕出了少许坑洼,颜色也有点晦暗。

每天清晨,母亲将装了米和菜的饭盒给我准备好,我胡乱对付几口早饭就背起书包、拎上饭盒子,匆忙赶路上学。永胜中学的食堂在学校的东北角落里,从学校狭窄的北门进来便是。食堂门口不大的院落里有棵很粗的树,树冠如伞,树下有些不高不矮的水泥台子。我们从北门进来,第一件事就是赶到这棵大树下,把书包扔那水泥台子上,然后挤进自来水龙头前的人堆里忙活中午的伙食。

每天,我都要挤在那里,怀着“开盲盒”的心情挤在那里。因为绝大多数时间我不晓得母亲给我准备的是什么菜,只有淘米放水时打开菜盒子,才知道今天搭饭是什么菜。母亲准备的菜有我非常喜欢的,但有我吃得生厌甚至十分怕吃的。现在大家积极推崇的山芋、芋头、番瓜等等,我闻之色变,或许就是那时吃得太多吃怕了的缘故。尽管如此,我还是难忘母亲晨曦微光里每天帮我准备这些菜蔬时忙碌的身影,难忘那些山芋丝番瓜丝里飘着的浓浓脂油香。

淘完米,将饭盒送进蒸笼时,食堂师傅还要收二分钱一张的蒸饭票。永胜中学食堂师傅姓冯,是我同学的爸爸。颇为神奇的是,他曾是我姐的英语老师,尽管只是代课的,这也是我一直尊称他冯老师的缘故。

记忆中冯老师总是满脸的笑。有时我们偶尔迟到了,蒸笼盖子盖上了,他也从不责怪我们,只是嘴里嘀咕,“怎么又来晚了,蒸笼没地儿塞了”,说这话的时候,冯老师仍像变魔术似的,总能在密密麻麻的饭盒间腾出一个位置。记得有个夏天,斜风潲雨,等我深一脚浅一脚,满身泥泞赶到食堂时,蒸笼盖子早已关得严严实实。我心里一急,哭出声来,冯老师不知道从哪里突然冒出来,一把抢过我的饭盒子:“快洗洗上课去,饭盒子把我来弄。”

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就像离弦的箭冲向食堂。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桌子板凳挪动声和急促的脚步声,走廊上顿时如千军万马在奔腾,食堂里热气腾腾,食堂师傅们早已把饭盒拿出来堆放好。蜂拥而至的孩子们小心谨慎地翻找着自己的饭盒子,但总有几个淘气调皮的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去掀,有时一不留神就把别人的饭盒子掀翻了。现在想来,那时我们下课就向食堂狂奔,不是因为饿去抢吃那口热乎饭,而是为了早点找到自己饭盒子,防止别人错拿或者掀翻了。

“我的饭呢?谁看见我的饭盒子了?”这样的喊声总会在食堂里回荡。有时候两个孩子的饭盒一模一样,就会引发一场“归属权”的争论,更糟的是饭盒子被打翻,饭菜撒了一地,那个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饭了。这些都是我“带饭生涯”里最亲身的经历。

有天中午,我翻遍了饭笼都没找到我的扎了红绳的饭盒子,眼眶瞬间发烫,脑瓜子嗡嗡的,冯老师放下手中的事,走过来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别急,我来帮你一起找。”我们挨个教室查找询问,走廊里飘着饭菜香,教室里传来同学们吃饭时的吧唧声和说笑声,饥肠辘辘的我心悬着,泪含在眼眶里。直到推开三(2)班教室的门,我一眼瞥见后排一个同学手里的饭盒——那斑驳的痕迹、显眼的红绳子,正是我的!那个同学拍着肚皮打着嗝,显然已经把我的饭菜吃光了。好在那位同学的饭盒子还在,也扎了红绳子,难怪拿错了。但他带的菜应该跟我不一样啊,要么是他并不知道他菜盒子里装的啥,要么是已经吃了我的饭菜,只能将错就错了。那以后,我找来了油漆,在饭盒盖子上写了个大大的“范”字,连小菜盒子上也用小刀刻上了印记。

直到现在,怕找不到饭盒子的焦虑和真的没找到饭盒子的着急还经常出现在我梦里,不管多么焦虑多么急,梦总能醒来,但梦里梦外却再也没有冯老师的身影。

“带饭生涯”里,吃饭是最快乐的时光。打开饭盒,你今天带的什么菜,我今天吃的什么好的,大家一块说笑,一起分享。

初二那年,有一个月时间我天天带肉来吃。那是冬月,我大姑家造房子。大姑十分宠我,让我放学直接去她家。大姑家的房子造了一个月,我在大姑家住了一个月。每天,我的饭盒子里总是籼米跟糯米的搭配,菜盒子里总有一块包裹着白色脂油的大块肉,今天配金针,明天搭水笋,后天加萝卜,这些菜都是端给手艺人吃之前先搛下来留给我的。

最好吃的当然要跟最要好的分享。吃饭时,喊几个好朋友到我这来“拼桌子”。掀开饭盒,那浓郁的肉香裹着饭香,从我们这桌弥漫开来,浸染了整个教室。毕竟那年头有肉吃是很稀罕的事,能吃上肉汤里的家常菜蔬也算是“打了牙祭”。我们几个围在一起,将那大块肉分着吃,我喜欢用筷子把肥肉戳烂了和在米饭里,裹着肉味的糯米饭进口滑爽,满口生津,剩下的瘦肉和菜大家你一筷我一筷分着吃。这饭吃的那个香啊,油渍沾在嘴角也顾不上擦,直到盖上饭盒,大家还忍不住舔着满唇的肉油细细回味。

其实,那时的快乐就这么简单纯粹,一口热饭,三两好友,便是整个少年。

吃完饭洗饭盒子,是最烦人的事。虽说日子艰难,少有荤腥,但在没有洗洁精的年代,把饭盒子洗干净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夏天还好,随便摘一片番瓜叶子,就能把饭盒子里面洗得干干净净,外面擦得锃亮。到了冬天,尽管手冻的生疼,菜盒子怎么洗摸上去还是油腻腻的。那个天天吃肉的冬月我干脆就不洗饭盒子,带回去用热水洗,不然不要说菜盒子,连饭盒子上都会满是油脂,放哪哪就得“被揩油”。

那时自来水经常停水,停水时洗饭盒子还是蛮开心的。我们可以走出学校,到附近老百姓的水桥上去洗饭盒子,三五成群,走走停停,一路上欢声笑语,聊好看的女生,说老师的轶事。夏天洗饭盒子,可以到水桥桩上摸几把螺子,有时还到农家地上采个果子摘个瓜;下雪天看到女生来洗饭盒子,拼命摇那水桥边的竹子,听那雪儿飘进女生脖颈后的嗔骂声;有时异想天开,敲开那水桥旁的冰,拿上来掰成心形,用麦草管子吹个洞,扎饭盒子的红绳绑了送给心爱的女生。那些少年的懵懂,现在想来不禁莞儿。

现在的孩子们或许无法想象,一个简单的饭盒子能承载如此多的情感。是啊,那饭盒里飘出的氤氲香气,那教室里回荡着的笑声,那些刻在饭盒子上的名字,还有那扎在饭盒子上、挂着心形冰块的红绳,都随着岁月在慢慢沉淀,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604098531
位访问者
本年度:153133405 本月:5657551 今天:144613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