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市江洲路社区,总能看到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或是在讲台上讲述革命故事,或是在独居老人家中嘘寒问暖,或是在防汛一线巡逻值守……这些身影都有着同一个名字——“戎耀江洲”退役军人志愿者。
作为全市退役军人人数最多的社区,该社区于2020年在全市率先组建“戎耀江洲”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下设红色宣讲、老兵服务、兵哥哥帮扶、应急服务四支分队。从传承红色基因到守护社区平安,从关爱老兵到帮扶群众,老兵们用多元服务诠释“退伍不褪色”的誓言,让“戎光”照亮基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
红音传薪火
峥嵘故事照亮前路
“时隔多年,我还是清楚地记得每一个战友的名字,每次抚摸他们的墓碑,似乎都能感受到他们的体温……”在江洲路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老兵方文怀动情地讲述着他所经历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台下,孩子们屏息凝神,眼中闪烁着对英雄的崇敬。这是红色宣讲分队的日常场景,也是社区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
7月正值暑期,分队联合社区开展“戎耀共守望 辉煌伴成长”活动,老兵何平还原“爬过的战壕”“吃过的冻土豆”等细节,让青少年理解“英雄”二字的分量;“聆听老兵故事 回忆峥嵘岁月”活动中,老兵们带着孩子们重走“模拟战壕”,在互动体验中播撒爱国种子……这支由参战老兵、退休军官组成的分队,带着军功章、老照片走进校园、企业、机关,将亲身经历的革命历史、军旅故事转化为最鲜活的教材。
截至目前,分队累计开展“红色宣讲”60余次,覆盖全市近2万人次。2023年,“戎耀江洲”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入选全国退役军人关爱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队伍名单。
同袍暖夕阳
老兵互助情牵岁月
在我市天玺一号小区,年逾八旬的独居老兵汪澄清握着志愿者王昌贤的手,眼里满是暖意。作为老兵服务分队的成员,王昌贤、陆云等人定期上门探访:关注老人身体、读政策文件、检查家中安全……
他们以“老兵帮老兵”为特色,将服务延伸到政策解读、生活照料、矛盾调解等方方面面:每年组织10余场健康讲座;定期开展“政策面对面”活动,帮老兵申领优抚待遇。
“建起服务队,让辖区内的退役老兵诉求有渠道、活动有场地、解困有平台。”退役老兵卜位清时不时感叹,“加入这个队伍让我们有了家的感觉,也让我们有了当兵的自豪感。”
成立至今,分队累计服务老兵百余人次,让“曾经保家卫国的人,如今被温柔守护”成为现实。
迷彩济困厄
点滴帮扶汇聚暖流
“管爷爷,今天炖了您爱喝的排骨汤!”每隔一段时间,兵哥哥帮扶分队的志愿者都会准时出现在管爷爷家。社区青年军人管浩在部队服役时,爷爷奶奶相继病重。得知这一情况后,帮扶分队立即决定主动接过“照顾接力棒”,特别是在管奶奶去世后,定期上门探望管爷爷——轮流上门打扫、陪同就医问诊等等,帮助其解决家庭琐事,让远方的战士免除了后顾之忧。
自帮扶分队成立以来,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以特有的“睦邻文化”搭起了邻里间的“连心桥”。依托江洲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社工、社会组织和社区“三社联动”的方法,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为留守儿童开设“假期课堂”;为空巢老人建立“爱心档案”,对困难家庭开展“一对一”帮扶,累计为50余户家庭送去慰问物资。
“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帮扶群众更不能‘缺位’。”帮扶分队长黄贤成说。在他们的带动下,社区越来越多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有事就找兵哥哥”成为街坊邻里的口头禅。
铁肩护家园
急难时刻挺立担当
汛期来临时,他们奔赴涵闸、堤防等重点区域开展巡查排险,站岗放哨,分批次、不间断地巡逻,筑牢“安全堤坝”;日常工作中,他们积极参与开展社区内的消防演练和应急科普。“群众安全无小事,作为军人,我们当以守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任务。”应急分队长鞠龙先总把“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这句话挂在嘴边上。
“我们将服务队按照地段分成5个网格,每个网格选出一名有参战经验的老兵作为网格长,退役军人在其中充分发挥特有的组织纪律性和应急处突能力,在应急救援、基层治理等领域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江洲路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范稳告诉记者,应急分队已逐渐成为社区安全保障的中坚力量,赢得了居民的高度信赖和赞誉。
如今,在江洲路社区,百余名楼组长中有10%都是退役军人,如温芝林、马正翔、祝明祥等等。他们用多元服务证明,脱下军装的他们,依然是社会最可靠的力量。
□ 冷旭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