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Labubu”“星星人”“mimia”…… 当下,潮玩盲盒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一阵消费热潮。这些造型独特、创意十足的潮玩,如今已不只是单纯的时尚单品,更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表达个性的 “精神食粮”。
记者在线下走访时发现,在我市一些大型商场内,售卖潮玩盲盒的店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气聚集地。在吾悦广场一楼的一家连锁日杂店内,明亮的灯光下,盲盒陈列架令人目不暇接,色彩斑斓的包装盒上印着神态各异的卡通形象,不少顾客在货架间驻足,精心寻找着自己心仪的款式,市民朱圆圆就是其中一个。朱圆圆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潮玩盲盒爱好者,之前比较喜欢、收藏的盲盒IP有哈利波特、玩具总动员,最近又种草了wakuku、三丽欧家族的潮玩盲盒。“拆开盲盒瞬间的不确定性太有吸引力了,花几十块钱就能赶走一天的疲惫,还能收获可爱的桌面摆件,现在身边朋友入坑的越来越多。”在现场,另一位市民姚波告诉记者,现在购买国内潮玩盲盒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新消费习惯,当抽到喜欢的款、隐藏款时,内心会有很大满足感。姚波边说边展示手机里的订单记录,据他透露,近半年来,通过线上购买的盲盒就有二十余个。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虽然一些潮玩盲盒在扬中未开设店铺,但是可以通过小程序在线抽盒购买,例如泡泡玛特、top toy、X11等,其中,泡泡玛特更是作为国内潮玩盲盒TOP1成为“文化出海”的代表之一,在国外拥有超高热度。
记者在线上搜索潮玩盲盒相关关键词发现,单“Labubu”这一潮玩IP的关键词在互联网互动总量方面高达上亿次。有数据调查显示,当前,潮玩盲盒的消费群体中40%的核心客群年龄在18~24岁之间。这类消费者月均消费2.7次,单次消费金额集中在150~300元区间。值得注意的是,25~34岁白领群体的客单价达380元,且38%会购买展示架等周边产品,形成“收藏-展示-社交”的闭环消费链。
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为“情绪消费”买单时也需谨防“上瘾”,过度消费。在扬州大学一篇针对“盲盒经济”的成瘾机制的论文中,神经经济学实验显示,消费者面对盲盒时大脑伏隔核活跃度比实际获得奖励时高63%,形成“期待快感>获得快感”的生理依赖。
(赵紫妍)
记者有话说:
如今,潮玩盲盒以情绪价值、社交属性和收藏潜力构建起了独特消费吸引力,契合年轻人缓解压力、彰显个性的需求,成为年轻一代“情绪消费”新宠,但广大消费者需警惕的是盲盒消费中“成瘾”风险,拆盲盒的刺激感与赌博有着相似之处,消费时更需理性克制,避免陷入过度消费陷阱,让潮玩盲盒成为自己“钱包”的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