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时,家住英雄社区的张先生发现水龙头只滴出几滴水。他刚拨通水务热线,手机还没放下,抢修平台的智能派单已经完成。25分钟后,穿着工装的维修人员就出现在单元门口,当墙上的石英钟指向9点时,哗哗的水流声重新在厨房响起。
在这个气温突破38℃的夏日,我市像这样的供水“急诊”平均每天要上演10余场,而水务抢修队伍总能在60分钟内赶到“病床”前。
抢修 “闪电侠” 的45分钟
关闭阀门、切割管道、热熔对接……在三茅街道一抢修驻点,2名维修人员正在开挖的作业基坑紧急抢修。“这是一根主水管,一旦抢修不及时,将会影响周边区域用水。”金州水务工程部经理何兵说道。
这样的“闪电抢修” 背后,是智能化工单系统构建的闭环链条。从用户报警到派单、处置、反馈、回访,每个环节都被精准计时。今年入夏以来,该系统已累计处理突发状况300余起,平均响应时间稳定在 45分钟(城区范围内30分钟内响应,其余各乡镇1小时内响应)。
智慧“哨兵”的24小时值守
在金州水务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着各种颜色的曲线,这是DMA(独立计量区域)智慧水务系统变身“千里眼”和“顺风耳”,给城市供水管网“把脉问诊”。
“你看这个三级DMA小区,凌晨4点压力曲线有个小波动。” 信息技术部经理陈翼调出历史数据对比,“系统自动分析是管道轻微渗漏,我们派单后,维修队早上6点就找到了漏点。”这个藏在绿化带下的沙眼,若不是系统预警,可能要到居民投诉时才会被发现。
这些分布在全市供水区域的智慧“哨兵”,可以实现对管道流量、压力的实时监控。通过对历史运行曲线的分析,系统能预判哪些管道容易在高温下 “发脾气”,提前安排检修。
设备“体检”的夏日攻略
在二墩港取水口,技术员正在记录运转的水泵温度。“这些铁家伙也怕中暑。”安全生产部经理严俊说,“超过40℃就得考虑给它们‘吹风扇’,不然容易罢工。”
为应对高温汛期,水务部门提前对各取水、供水机组、泵站以及辅助设备进行了“全身CT”,确保取、制、供水设备处于良好状态。从沉淀池的刮泥机到滤池的反冲洗系统,连一颗螺丝都没放过。正在更换污水液位传感器的技术员说:“这些设备每天要处理超10万吨水,高温天里更得精心伺候。”
水质“防护网”的三重保险
在化验室,技术员正将水样滴入检测试剂。试管里的液体逐渐变色,她在记录本上写下:“余氯0.8mg/L,达标。”这个夏天,这样的检测每天都要做。
原水要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10多道 “安检”。在加药间,智控系统正根据原水浊度严格调节药剂投加量,屏幕上的浊度曲线像被驯服的野兽,乖乖维持在稳定状态。“我们有三道防线。”技术员解释道,企业自检覆盖原水14项、出厂水17项常规指标;每月对原水29项、出厂水43项进行全面分析;省市等相关部门抽检随机突击。今年以来,水质综合合格率始终保持100%。
傍晚时分,抢修队员们终于坐上返程的工程车。脱下被汗水浸透的工装,露出后背大片盐霜。队员们笑称:“只要家家户户水龙头有水,我们流这点汗算什么?”大街小巷灯火通明,清水正顺着绵延的管网,流向城市的每个角落。
□ 张梦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