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瓜果飘香。在我市利源家庭农场内,目之所及,皆是硕果累累的丰收盛景:墨绿色的西瓜蜷在藤蔓中,粉红色的桃子盘坐在枝头,深紫色的葡萄簇拥在枝丫间。十二年的四季更替中,冯宁、顾丛丛这对85后夫妻,用勤劳的双手和挥洒的汗水,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种子、开花结果,打造升级着他俩的“甜蜜农场”,也绘就出新时代新农人逐梦田野的生动图景。
上午八点,记者走进利源家庭农场的葡萄设施大棚,紫色的葡萄和翠绿的叶片在阳光下透着别样的生气。向着大棚深处走去,冯宁、顾丛丛正在葡萄架下忙碌着。只见两人一个忙着用剪刀剪下成熟的葡萄,另一个麻溜地接过打包。虽然棚内温度很高,两人浑身衣服早已湿透,但他们的脸上却满是喜悦。顾丛丛举起一串刚刚采摘下来的葡萄说:“这果实的大小、甜度表现都不错,今年的夏黑葡萄又是个丰收年没跑了。”一旁的冯宁笑着补充道,“今年葡萄还没上市前就有不少老顾客跟我们预定了,现在我们家的葡萄,也算是种出一点名堂来了,顾客的回购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冯宁最早是做水果批发的,干了三四年后他发现,如今的消费者对高品质水果需求越来越大,于是他便萌生了开一家只做高品质水果农场的想法。2013年,冯宁和妻子顾丛丛拿着所有的积蓄在新坝镇承包下了10亩土地,一头扎进了农业领域。
但隔行如隔山,第一年,由于种植技术不过关加上天气影响,他俩种植的草莓、葡萄几乎全军覆没。但好在两人天生都是乐观的性格,很快,他们就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重新来过。冯宁一有空就向周边经验丰富的果农、农技员请教,学习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顾丛丛则把手机变成“学习机”,每天忙完大棚里的活儿就开始上网自学,夫妻俩还琢磨出了“以短养长”的策略——在葡萄架下套种周期短的蔬菜,既能减少土地闲置,又能维持农场基本运转。
就这样,他们的农场在不断试错与摸索中,经营得越来越好。如今他俩的“甜蜜农场”规模已扩至70余亩,水果品种涵盖草莓、小番茄、葡萄、西瓜、桃子等,年收入约60万元。
回想打造农场这一路的酸甜苦辣,冯宁、顾丛丛很是感慨。冯宁说:“除了我们自己的努力,这家农场能做到现在离不开大家的帮助。有时候因为天气原因,草莓、葡萄滞销,老客户们通常会特意多买一些助我们渡过难关,农业部门还会组织义卖团购,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离开徐州老家来这里创业定居,我俩感受到了扬中这座城市的温度。”
□ 赵紫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