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真的没干什么,就想着尽可能给村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近日,记者在经开区德云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等待即将受访的该村党委副书记刘良勇,另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刘良勇早上8点不到就已经去村里巡视了。
“有几个组里的垃圾亭要赶快清理,垃圾都快堆到马路上了。”“有老百姓反映5组的闸灌不下去,现在正是插秧的时候,需要引水灌溉的,马上去闸那边瞧瞧。”“别急啊大爷,现在对方肯和解了,下午我陪你和他们坐下来好好谈谈。”虽然嘴上说着没做什么,可刘良勇手下的活却一样没少干,这位晒得黢黑、身材较为魁梧的85后却是个细心人,做着一件件在他看来最重要的“小事”。
德云村共有垃圾亭42处,每天早上8点前,刘良勇都要骑着电瓶车巡视一圈垃圾亭,如今已成为他的“必打卡”工作。“干净整洁是村民们对乡村最朴素的向往和追求。现在农村都建起了垃圾分类亭,美观大方,但相对于原来的垃圾池来说,分类垃圾桶的容量变小了。”刘良勇说,天气逐渐炎热,垃圾清运不及时,堆积如山散发恶臭,很容易招惹苍蝇蚊虫,影响村容村貌。
巡视完一圈垃圾亭后,刘良勇回到村里,喝了口水,短暂的休息了会儿。“昨天接到了老百姓两个求助电话,说是闸灌不了水,马上去现场看一下。”说完,他找了把大钳子,带上年轻同事,跨上电瓶车“疾驰而去”。
刘良勇对村里的每一处闸和泵站都如数家珍。只见他轻轻一跃,跳进闸口,用钉耙扒出闸口下方的许多塑料垃圾,“垃圾扒出来了还是不通,应该不是堵了。我记得前阵子这里出过一个小车祸,轿车撞到了这个闸,会不会是里面的立柱撞歪了。”一边是老百姓等着灌溉农田,一边是下大雨会影响排涝,刘良勇赶忙联系专业维修人员,嘱咐他今天一定要修到位,等不了。
“小刘你来得正好,快来瞅瞅!”“小刘你来看,这棵拐角处的矮脚树能不能铲掉,车子路过都被划出了印子。”“小刘,还不回去吃饭啊,来我家简单吃点。”……
“大爷,家里的生活污水改造了吗?改好了,家门口河里的水就清咯!”“大妈,现在可以缴纳农村医疗保险啦,假如孩子还没帮你缴上,打电话给我,我上门来帮你代办啊!”……
临近中午,34℃的骄阳下,刘良勇骑着电瓶车“走埭串组”,脚步走到哪里,群众的事情就办到哪里,每次他说去埭上转一转,一转就要半天的时间。
中午小憩完,刘良勇洗了把脸又去埭上了,“还是界址纠纷的事,调解了两三回,这次有一方态度总算有缓和了,看看能不能‘趁热打铁’一举攻破。”作为村里的调解主任,刘良勇深知土地界址问题始终是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顽疾”,每次碰到这类矛盾发生,他总会立刻放下手中的事赶到现场。“两边火气都很大,如果不抓紧处理,矛盾升级,小事容易变大事。”然而矛盾纠纷的调解并不能“一蹴而就”,刘良勇往往要不厌其烦地跑两三次甚至五六次才能真正将纠纷“平息”。
脚印踏出整洁乡村,步数丈量和谐基石,步伐走近群众心中。直至傍晚,刘良勇的手机铃声还不断地在响起,“能办的一刻不耽搁,暂时办不成的也要尽快反馈。在与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在不断成长。”
(杨蝶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