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为一座馆,赴一座城”逐渐成为消费时尚。在“文博热”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我市36处文博场馆的文化底蕴转化为文旅产品与服务,从而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是一道需要深入研究、认真作答的重要课题。日前,市政协召开十一届三十二次席会议,围绕“聚集文博场馆合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如今,人们对于文化体验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走马观花式的打卡参观,而是愈发渴望深入探究文化内涵。面对这一变化,我们亟需不断提炼文化特色,在提升文化内涵上做“加法”。市政协常委、教卫文史委主任冯煜蘋建议,进一步梳理我市的移民文化、河豚文化、红色文化基因,充分挖掘农耕记忆、非遗技艺等特色资源,将这些元素有机融合,生动地讲好地方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故事。界别群众代表姚亿立在陈履生博物馆群工作多年,对提升博物馆文化内涵有着深刻体会。他介绍道,该馆以展示扬中人特色藏品为定位,致力于彰显新时期“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扬中精神。围绕这一核心定位,博物馆在讲座、研学、社会实践以及体验活动等多个方面不断创新形式,力求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近年来,这一举措成效显著,外地游客以及旅行社团队的游览人数占比已攀升至约70%,充分证明了通过深度挖掘和创新展示文化内涵,能够有效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文化体验的需求。 联合村农耕记忆馆、鸣凤村百年书院、永胜村九狮图非遗展示馆……近年来,我市乡村博物馆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主题同质化、形式单一化等短板,制约了乡村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以红色文化主题为例,全市就有利民村红色记忆馆等6家“村博”,且其展示形式大多是实物+标签、图片+资料的传统模式,既体现不出当地特色,也难以让游客产生情感共鸣。破解这一困局,关键在于坚持差异化定位,做好摒弃同质化重复的“减法”。市政协委员、新坝镇妇联主席张海萍指出,要推动各家“村博”因地制宜、各显所长,从“千馆一面”向“一村一品”转变,用各村独特的文化资源延续乡村“旧时记忆”,让乡村博物馆成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当参观博物馆成为当下人们彰显个性、追逐潮流的热门社交方式时,将文博场馆转变为集沉浸感、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场所,最大程度释放价值链“乘数”效应,无疑是应对我市游客体验单一、缺乏消费场景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市政协委员、融媒体中心编发部副主任邵圆圆提出建议,可以探索在文博场馆打造沉浸式互动场景,进行实景剧本演绎,结合河豚文化等主题设置互动游戏区,从而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对此表示,当前正在积极整合全市文博资源,通过定制分龄化研学课程、推出“文博一日游”套餐、举办特色“文博夜游”活动等,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博场馆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文博场馆提质升级的必备条件。用好“除法”,就是要找到最大公约数,以动态眼光和全域视角补齐设施短板。在市政协委员、新坝镇妇联主席张海萍看来,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当务之急。她建议探索建设乡村特色休闲空间,着力提升交通出行、农家餐馆、乡村民宿等全过程服务品质,尤其要在事关游客切身体验的细微处做好文章,让游客在乡村的每一处停留都能感受到贴心与舒适。市政协委员、融媒体中心编发部副主任邵圆圆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可以尝试打造复合型文化空间,在文博场馆嵌入咖啡、奶茶、轻食、网红小吃等消费场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通过这样的创新举措,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还能为文博场馆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其综合吸引力。 36处文博场馆宛如36扇文化窗口,向世人展示着扬中的历史底蕴与独特魅力。委员们也将持续为推进我市文博场馆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努力让更多游客通过这些场馆读懂扬中,让更多的“岛民”在这里留住乡愁,共同绘就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绚丽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