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地区考察时,深刻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城乡文明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思想引领、城乡互促、文化铸魂”三大支点,通过文化教育、家风传承、移风易俗等具体实践,探索出一条从“共赴”走向“共富”的城乡文明一体化建设新路径。
聚焦培根铸魂
城乡共育文明基因
多年来,我市将思想引领作为城乡文明融合的“强地基”,以特色理论宣讲、思想道德建设,提炼出、凝聚起优质、多元的文明种子,让其在城乡沃土中生根发芽结果。
理论学习上,通过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率先抓好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提档升级工作,为党员干部走下去做指导、动员工作提供有力“装备”。同时,实施党员冬训“六联共建”,精心打造理论“小百灵”、“蜂鸟驿站”、“青年大学习”等特色学习品牌,满足城乡文明建设实际需求。
此外,我市通过持续深化“新思飞扬”理论宣讲品牌,构建“1+12+N”三级宣讲体系让特色理论宣讲“飞入寻常百姓家”,并将理论转化为本土“微话题”,创排《太平洲上》《郭克生》等文艺宣讲作品,让理论宣讲鲜活可感。此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渡江文化园等实践阵地,借助理论“集市”、“联盟式”宣讲等丰富多样的载体,年均开展“生活化”宣讲1000余场次。
为进一步推进城乡文明同频共振,我市以“德润江洲”品牌为引领,将道德模范评选、身边好人等活动延伸至乡村:西来村推行“文明积分制”激发大家的自治热情;油坊镇长旺村开展集体升学礼活动,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这一做法获评“首批全省移风易俗优秀案例”。
聚焦精神引领
城乡共建文明新风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城市文明”为抓手,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延伸、治理协同,进一步推动城乡文明建设工作的“双向奔赴”。
“以前,走到这里都要捂着鼻子,有的地方更是无处落脚,现在清清爽爽的,好逛多了。”说起多年前对博联农贸市场的印象,孙阿姨直言,能不来就不来。而如今的博联农贸市场,放眼望去整洁有序,菜品规整,看得人心情舒畅。
从“不愿来”到“很好逛”这一显著变化,秘诀在于我市创新实施“组团式创建”、小区“自治+众筹”、行业领域“篦问题、晒进展、比作风、赛成绩”等工作机制,解决了农贸市场、老旧小区等一批影响城市形象和群众生活的现实问题,并以城带乡,逐步实现城乡面貌的“华丽转身”。
与此同时,抓住乡村优势赋能文明实践工作的高质高效和有效延伸。积极将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相结合,成立“乡贤(五老)说和团”“两长工作室”等平台,实现“小事不出村、文明润无声。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志愿服务越发多元化,市民参与占比率也在逐年提升。多年来,打造了“小城大爱 全城热爱”志愿服务品牌,先后推出“梦想小屋”等暖心项目108个。指导中心麦田慈善基金会发起的“一双球鞋的暴走”活动,十年间吸引超3.5万人次参与,成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标杆……可以发现,身边的“你我他”早已成为了我市城乡共建文明新风的“主力军”。
聚焦文化建设
城乡共享文化盛宴
一直以来,我市在文化供给、文艺创作、文化产业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在城乡间流动、共享、共生。
文化供给“触手可及”,通过整合城乡阵地资源,全域打造“15分钟便民文化服务圈”,全市文化分馆普及率、综合文化站面积达标率均达100%,实现文化礼堂、文化广场村(社区)全覆盖。其中,陈履生博物馆群荣获全国2022年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空间设计类)TOP30和网络人气项目TOP10。此外,农家书屋实现“线下+线上”全覆盖,农村公益电影“按需配送”,“一镇一品”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持续发力的还有“扎根乡土”的文艺创作。围绕“四千四万”精神,我市创排的《阿旺的救赎》获评省“五星工程奖”,大型锡剧《太平洲上》《郭克生》均获评省紫金文化艺术节剧目奖,还出版了《江岛恋歌》等优秀文学作品。此外,“乡村文艺播种计划”“城市广场周周演”等“城乡联动文艺活动”,进一步实现了城乡文化的共创、共享。
从“行四礼、修四德”的市民公约,到“文明积分”的乡村实践;从全城热忱参与的“一双球鞋的暴走”到“组团式创建”的协同攻坚……我市以“三个聚焦”为轴,推动了城乡文明一体化建设实现了从“共赴”到“共富”的“化学反应”。
□ 匡雪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