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丁基荣
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五匠,是扬中地区最为活跃的一支群体队伍。匠者,手艺人也。五匠,并非实指五种手艺人,是统称、泛指,细数有十几种之多。其中,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最为密切之一的要算篾匠了。
当塑料制品还没有问世,人们生活劳动中须臾离不开竹制品。盛菜的竹篮,运粮的箩筐,挑土的“络子”(方言,竹制品),晒谷物的竹匾、晒垫,扬谷和扫地用的簸箕,及睡席、竹扇等等,可谓竹制品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因此,篾匠应运而生,而且一度很是时尚。
篾匠使用的工具较简单,一把竹刀,一把刮刀,一把短锯,一根四五寸长的小铁撬片,一根直尺。他们根据所制成品的需要,将竹子断成料劈剖成篾片,然后编织。手艺娴熟的篾匠剖竹劈篾的动作简直是魔术表演。一根长竹竿,在他的手中噼里啪啦几声,瞬间就成了几根竹条,紧接着竹刀轻劈,不断吐出的篾片在指缝间起舞,晃动着,跳跃着,没有断裂,厚薄均匀,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这时,如果你坐在师傅身边,他照样跟你拉呱家常,漫不经心,其实,全跟着手上的感觉走,功夫了得!
篾匠活有粗细之分,这看制作什么而定。如做一只割草用的篮子或装土的络子较简单,剖一层厚篾片编织就行了。相比之下,制作菜篮子大小式样做工稍有讲究。而有些活就不能粗糙了,如床席,对篾片要求很高。厚度适中,刮掉外皮,达到光鲜透亮,还得开水煮沸以防蛀蚀。再如,做催生用的小提篮就更讲究了。催生,扬中的习俗,女儿分娩前夕,娘家人要用竹篮装上鸡蛋果品之类的营养品到婆家给女儿吃,叫作“催生”。“篮”与“揽”谐音相近,“篮子”就是“揽子”,寓意生男孩。所用篾片薄如蝉衣,做工精致,小巧玲珑,无异于艺术品,标准的细活。
斗移星转,人世沧桑。上世纪80年代开始,塑料制品全面进入日常生活,渐成不可或缺之势。“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曾几何时,世代使用的竹制生活用品迅速黯然退场,乃至消失。强大的科技力量改变了社会,改变了生活,改变了观点。受环境气候、实用价值等多种因素影响,扬中生长的供篾匠制作竹器品的篾竹 (也俗称淡竹)日渐式微几乎消失,成片的篾竹林绝迹,偶尔所见,只是零星点滴,一丛数根,点缀绿化而已。数量虽少,仍是一身翠绿,傲然挺立,微风吹来,沙沙作响,仿佛轻吟曼语,倾诉着过往的兴衰荣辱。
当下,传统意义上的篾匠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扬中优秀的竹文化并没有枯萎断流,乘时代东风更加焕发出蓬勃生机,格外引人注目。扬中“笛子大王”常敦明制作的巨笛,1996年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时,获得了世界乐器比赛金奖。而扬中月新竹艺厂更是独树一帜,异军突起,他们走出了一条从实用到艺术演变的崭新道路。竹雕、竹编等工艺品畅销欧美、日本,并屡屡荣获国家级大奖。他们的员工就是艺术熏陶下的当代新 “篾匠”,企业良好形象已经和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此时,我们更加怀念扬中五匠之一的篾匠来,他们中老一辈的已相继离世,在世的多数已过花甲,他们永远值得人们怀念和敬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