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春雨》 下一条:红豆生南国王维最相思
炊帚 火叉 吹火筒
施正祥   2025-04-17

  □ 施正祥 几年前,乡下的老房子要拆迁,回了一趟老家,老房子里的很多物品无法带走,看着那熟悉的老家具、老农具以及老生活用具,有着满满的回忆。为了忘却的纪念,我一一拍照留存。今天翻看这些照片,我感慨万千,萌生了将它们介绍给年轻朋友的想法。 题目中的三样东西为当年农村厨房内的小物品,别看它不起眼,一日三餐离不开它。 先说炊帚,长约40厘米左右,由竹篾劈丝做成,略成喇叭状,其主要作用是涮锅用。当年农村用大灶做饭,灶上一般安置两口大锅,大锅是生铁铸成,无论是干饭或是稀饭,锅上都会有一些粘着物,清理它们最好的用具就是这种篾制炊帚,而且它经久耐用,不亚于现在的钢丝球。 再说火叉与吹火筒,它们是烧大灶的必备之物,缺一不可。我在外出求学之前,灶间就这两件东西,这次拍照有了火钳,很可能是后来有了蜂窝煤炉子而添置的。火叉是铁制的,一米多长,前端呈丫子形,所以称之为火叉,它的作用主要是将燃物送到灶膛中心,并将其拱起形成空隙,以便氧气进入让其充分燃烧。记得学习烧火的时候年纪尚小,妈妈在上面做饭,我在下面烧火,手忙脚乱,不是柴火送不及时,影响了火候,就是送的太多,光冒烟不出火,甚至被烟熏得淌眼泪。在妈妈的指导下,我慢慢地找到了烧火的技巧,掌握了烧火的要领,会按照“大一点”或“小点”的要求来控制火头。灶堂口,家乡俗称“宫门口”,“宫门口”的一侧有一处存放燃料的场所,不可能每次都用完,总是有剩余的,为了防止掉落的火星引发火灾,因此学会烧火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不让火星掉到灶膛外,在熄火前还要养成清理干净灶膛口杂物的习惯。帮大人做完饭,大人总会提醒我,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到宫门口看一看,检查一遍。 炊火筒长一米左右,是一种助燃器,与风箱的原理相同。用燕竹的竹杆制作,中间的竹节需打通,顶头的竹节钻一个小孔,使用时在另一端用嘴吹气,气从小孔流出形成气流,使燃物重新燃烧起来。当遇到柴火熄灭时,就得用吹火筒,先满满地吸口气,鼓起腮帮子对着进气的一头使劲往里吹,另一头对着刚刚燃烧过的草木灰,草木灰经这一吹,先发红后发亮,进而点燃柴火。当遇到燃烧物由于潮湿等原因发生闷烧(冒烟没有火苗),这时,吹一次往往不行,就吸口气再吹一次,连续几次最终让其燃烧起来。至今还记得有一次,由于用力过猛,发生爆燃,火苗窜出灶堂口,烧焦了我的眉毛,发出一股怪味。 我离开家乡到北方参加工作以后,就没有烧过大灶,每次回家探亲,总要坐到“宫门口”重温一下烧火的感觉。一次我带着相机,专门为父亲拍了一张在“宫门口”烧火的照片。 顺便说一说当年的燃烧物,各种农副作物的根茎以及树叶杂草都可以,但主要的是稻草、麦草。当年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草垛,码在山墙旁,因为那时住的是草屋,小麦的秸秆用来盖屋,舍不得烧,因此常常出现可烧的东西不够,就需要别的东西补充,因此拾柴火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我曾经到江滩上拾过芦柴,到港边割过枯草,爬到树上折过枯树枝,用竹筢耙过树叶、竹叶,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如今城镇基本上都用上了管道天然气,偏僻农村可能仍然在烧大灶,这种原生态的生活状况倒成了另一道风景线,让人向往。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56022540
位访问者
本年度:102163712 本月:26897931 今天:511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