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扬中要闻
扬中要闻  
上一条:唯有创新活水来——审计局2005年工作综述 下一条:省检查组检查我市综治和平安创建工作
“十五”回眸●社会事业篇  枝繁叶茂硕果丰
陈云   2005-12-21

  

  时光如梭,我们即将走过新世纪的第一个5年。这5年,是扬中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5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也是江洲大地激情奔涌的5年。5年来,我市各项社会事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令人振奋,令人鼓舞。奔走在这隆冬时节,有一种渐行渐浓的春意弥漫心头,它激励着我们一如既往地追求更加美好的春天。

科技:踏着创新台阶步步登高 “十五”期间,我市坚持“科技兴市”战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连续3届被省科技厅授予“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连续3届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2004年,我市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称号,是镇江市唯一的科技进步示范市。 ———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势头迅猛,五年累计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18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2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国家级火炬计划18项,省级火炬计划45项,国家级星火计划9项,省级星火计划26项,省科技攻关项目8项,专利申请843项,对上争取达到5000余万元。 ———产业基地建设凸显载体效应。“国家火炬计划扬中电力电器产业基地”于2002年5月得到国家科技部确认,2003年该基地被科技部评为“全国先进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全国仅有11家产业基地获此殊荣。2004年9月江苏省产业基地建设经济交流会在我市召开,我市电力电器产业基地成为全省5家示范产业基地之一。 ———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不断取得突破。五年来,我市先后承担国家863地方引导计划2项,其中大全集团的“内嵌Web服务器的网络断路器”项目为国家首批863地方引导计划项目,在镇江市范围内属于首个由工业企业承担的863科技项目。2003年,该集团获科技部批准成立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2004年,该集团与清华大学清软英泰莱信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面向网络化制造的数字化企业示范”项目在省科技厅中标,成为江苏省历年来受资幅最大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2005年,我市有2个项目在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中立项,可获拨款资助近3000万元。 ———科技合作不断创新局面。五年来,全市科技合作以技术洽谈、项目引进为重点,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高新技术洽谈会、高新成果展示会及各类校企技术合作活动,每年落实技术合同20余项,完成正式签约项目30余项。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全市规模骨干企业参与意识日渐强烈,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德国、荷兰、韩国等较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巨头合作,开发出一系列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和新项目。其中江苏中电公司的干式变压器、默勒公司的配电柜等产品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基地得到应用,为民族电器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各级科技投入稳步增长。五年来,我市科技经费投入呈逐年稳步增长之势,市、镇两级科技三项经费能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企业自身科技投入意识高涨,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投入均占企业年销售的5%,一般企业超过1%。在此基础上,科技部门坚持深入企业筛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项目,帮助企业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取得了明显成效。五年来,我市累计对上争取各类科技经费资助突破5000余万元,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加强技术进步的积极性,推动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

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教育事业得到了健康发展。2002年,率先通过了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试评估;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市。在刚刚结束的镇江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市又被表彰为镇江市教育工作先进市。 ———教育水平实现新提升。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保持在98%以上;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省扬中职教中心创建成为国家级重点职校。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超过51%。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教育改革激发新活力。全市上下积极推进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民办教育发展迅速,新建民办学校3所,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教育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学校用人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充分激发了全市教育的发展活力。 ———教育资源得到新优化。截止2005年8月,全市撤并中小学校60所,改变了布点分散、规模偏小、效益不高的状况,结合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涌现了一大批办学条件一流的现代化学校。建设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10所、省实验小学8所、省示范初中3所、省三星级普高2所、四星级普高1所、国家重点职校1所。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学生在优质学校就读比率分别达到67%、67%、56%、75%、90%。一个以优质资源为支撑的教育优质化平台正在逐步形成。 ———师资素质实现新提升。小学、初中、普高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9%、94%。小学教师大专率、初中教师本科率分别达到82%、70%,居镇江市前列。通过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培养镇江市、扬中市两级骨干教师171名,两级学科带头人66名,名校长8名,省特级教师6名。初步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名教师、名校长群体。 ———素质教育取得新成绩。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得到了明显增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德育网络不断完善,学校德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评价制度改革为导向的微观教学领域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初见成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正在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共识。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连续多年高考万人本科率保持镇江市第一,本科达线率、高分段学生比率在镇江市名列前茅。“九五”以来,已有34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就读。 ———服务功能得到新增强。五年来,我市教育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服务经济、富裕人民、文明社会的重任,发挥了启智发力的优势作用。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成人教育年培训总量稳定在5万人次,企事业单位职工全员培训率达到48%;培训农村致富骨干6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超过2万人次。2004年,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居镇江市领先水平。

文体:提升城市品位的特殊名片 “十五”期间,我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构筑“文化大市”,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文体产业渐入佳境。 ———文体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图书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市镇两级图书总量达40余万册,人均藏书量远远超过省规定标准。投资1000万元,建起了集体育竞赛、健身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活动中心,成为城区广大市民强身健体的一个中心场所。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市累计投资数千万元,建成各类体育场馆8个,在各集镇中心和22个社区兴建全民健身工程点43个,省级全民建设工程点3个,大大改善了我市的健身设施条件。 ———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我市先后精心组织了“明珠之光”、“为了我们的水上长城”、“绿岛颂歌”、“丰碑礼赞”、“永远的绿岛”等大型文艺演出,大大提升了文化工作的影响力。以社区艺术节和农民艺术节为龙头的各类文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全市有十余支业余演出团体常年活跃在社区、农村,触角延伸到各行各业,极大地丰富了城乡文化生活。每年都开展一系列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尤其是全民健身周、群众健身健美展示活动等,真正体现了全民健身、全民参与,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我市还先后承办了省戏曲小品大赛、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自行车载重赛、“西门控杯”第二届全国象棋冠军赛、“全兴人家酒杯”象棋特级大师表演对抗赛、“通达杯”国际乒乓球对抗赛等一批国内高水平赛事,进一步扩大了扬中的影响。 ———文艺创作、竞技体育累创佳绩。由我市创作的歌曲《江南吟》获第九届“群星奖”银奖,儿童表演唱《数新楼》获第二届“蒲公英”奖金奖,小品《乡村佚事》、歌曲《永远的绿岛》获得省“五星工程奖”银奖。民间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工作成果丰硕,编辑出版了《扬中民间文学和手工艺》一书。全市每年有近百件作品在全国、省、市组织的各类演出、评比、展览中获奖。我市农民代表队代表镇江参加省第五届农运会自行车载重赛,夺得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二名及男子个人30公里、20公里两项桂冠;象棋队获女子团体冠军,钓鱼队获得团体亚军。在省沙滩第二套秧歌大赛中,我市代表队获中年组一等奖、青年组二等奖。 ———各类争创活动成效明显。到2001年,我市撤并前的11个镇中已有8个创建成“省群众文化先进镇”,市文化馆、图书馆先后晋级为国家(县级)一级馆。2002年,我市荣膺“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体育工作方面,我市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评为全民健身宣传周、全民健身活动周先进单位,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先进单位以及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今年十运会期间,我市又被过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卫生:日渐成为人民健康保护神 经历了“非典”的洗礼,战胜了禽流感的侵袭,“十五”期间,我市卫生事业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市委、市政府稳步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医疗技术装备不断更新,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加快卫生改革步伐,构建分工明确的市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协调运行、共同做强”的原则,2003年初,我市完成了卫生防疫体制改革,成立了市卫生监督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在2003年的防非斗争中经受住了考验,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市人民医院作为全市唯一的二级甲等医院,启动了省级基本现代化医院创建工作,直线加速器、核磁共振等一批先进设备陆续启用,对基层卫生院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作用进一步加大。市中医院积极推进中医工作先进市创建工作,坚持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道路,三个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果。市妇幼保健所服务功能得到了强化,构建了城乡一体的妇幼保健体系。 ———加快现有卫生资源整合,构建布局合理的镇级卫生服务体系。2003年底,我市调整了农村卫生机构设置,撤并了联合、丰裕、三跃、长旺、永胜5家镇卫生院,其人、财、物由建制镇卫生院进行统一管理,在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成立了三家中心卫生院、三家镇卫生院,全部为市卫生局直管的全民事业单位。为切实加强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卫生防御系统,按现有行政区划布局,组建了镇卫生防保所,新成立的防保所分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和卫生保健三个工作小组,承担所辖地区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新成立的镇卫生防保所行政隶属卫生院代管,业务由上级卫生防保机构负责指导,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通过调整和改革,在全市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同时也为我市今后更好地履行公共卫生职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加快社区卫生机构调整,构建覆盖广泛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本着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方便群众的原则,我市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标准、工作制度,到目前为止,全市共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社区服务点28家,已基本形成以镇(中心)卫生院为主体,以社区服务站、点为补充,中心卫生室为延伸点的初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网络。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加强。继续推行了村卫生室管理“五统一”制度,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率达100%,中心卫生室组建率达100%。 ———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农民住院医疗保险体系。本着“政府引导、农民自愿、资金共筹”的原则,我市农村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实施办法以市政府文件下发,并由市职工医疗保险中心具体负责承办运行。资金筹集标准为农民人均50元,市、县、镇财政补助人均20元,以户为参保单位,资金筹措由村干部、镇干部和财政所责任包干,统一收缴划拨给职工医疗保险中心,做到专户专存、专款专用。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2708107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1273192 本月:2949067 今天:7725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