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通向心灵之门 下一条:归岛记
最忆是童年的故乡
  2024-12-30

  □ 周树新 童年,是记忆中最绚烂的色彩。在我6岁那年,爸妈将我从扬中县城送回老家泰兴根思乡井坔村,与爷爷奶奶生活了一段时间。那短暂的童年农村生活,给我留下了满满的回忆,淳朴善良的村民、阡陌纵横的小路、甘甜清澈的井水、亭亭玉立的银杏树、白如玉兰的荞麦花、颗粒饱满的花生…… 故乡泰兴,位于长江三角洲,盛产银杏,素有“银杏之乡”的美誉。上世纪70年代,井坔村家家都是低矮的平房,没有围墙,不知从何时起形成的民风民俗,几乎每户门前左右两侧都种有雌雄银杏树,有的树龄高达百年,苍劲挺拔的银杏树,好似守护平安的忠诚卫士。 春夏银杏树生机勃勃,小蒲扇一样的银杏叶翠绿欲滴。秋天,银杏树叶子变得金灿灿,悬挂的银杏果一串一串像葡萄,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大人们忙碌的时光。家家户户开始用竹竿打下裹着青皮外衣的银杏,为确保银杏的色泽,须立即将果实堆沤、脱皮、漂洗。那段时间,村里空气中散发的是酸臭难闻的味道,河边、井边挤满了漂洗的村民,每家每户的凉席、晒垫、竹筐等都派上了用场,铺晒着白花花的银杏。银杏晒干后,爷爷将大部分拿到集市去卖了,留下一些带到扬中给爸妈,剩下的奶奶在烧菜粥时候会剥一点放进去,还会炒熟了留给我当零食。由于年龄小,吃的时候不记得剥去银杏芯,因而,吃在嘴里总是觉得苦苦的,与炒花生相比,我更喜欢吃花生。 故乡,不仅盛产银杏,还盛产花生。有次我和奶奶一起剥花生,奶奶说:“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了个白胖子。”让我猜是什么。笨笨的我根本猜不出来,奶奶告诉我是花生。我一听,觉得太形象了,开心得手舞足蹈,不小心从爬爬佬上摔了个仰面朝天,就因为摔了这一跤,我至今都记得这个有趣的谜语。记得那年生产队收割完花生后,奶奶带着我去田里捡花生,我已想不起来是用什么样的工具翻土的了,虽说是捡漏,但收获并不少。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不管是农村孩子,还是城里的孩子都没有什么零食解馋。爸妈将我送回老家,心里总有牵挂。每隔一段时间,不是爸爸就是妈妈会回老家送钱、送粮票,看望爷爷奶奶和我,每次他们都会带一包当年农村很稀罕的“京果”给我。奶奶会将带壳花生炒熟放凉后,再打开“京果”包,一起倒入一个褐色的、大肚小口的小陶坛里摇晃,然后盖上一个木塞子放在她房里。每当我哭闹时,奶奶就会打开木塞,抓出一把哄哄我。此时,我会立马破涕为笑,藏在口袋里捂着,飞快地跑出去找小伙伴们,翻出口袋里的“京果”与大家分享。由于“京果”少得可怜,不可能每个人得到一粒,于是我就掰断分,大家就像吃棒棒糖一样,一口一口慢慢地舔着、咬着吃,那满足的笑容、甜甜的味道就是童年的欢乐。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动物尚知眷恋故土,何况人呢?我虽然离开故乡多年,年龄也在不断增长,但是儿时留在故乡的那一切依然刻骨铭心,且越来越清晰。故乡是我心中一首唱不完的恋歌,一篇写不尽的美文。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0787720
位访问者
本年度:139247777 本月:923652 今天:424205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