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热线 |
|
|
|
“我爆料,我救人了!” |
“曝光我”的“小众”需求终被“大众”认可 |
|
王萍 2024-12-24 |
|
本报讯 12月16日上午,融媒体中心新闻一部办公室迎来一位爆料人,进门第一句话就是 “记者朋友我爆料,我救人了!”
爆料人叫田启明,他告诉记者,14日上午的10点左右,他和妻子在送外孙女上培训班返家的途中,在市区绿扬路与昌盛路交界处救了一个命垂一线的女童。
“当时看到一个年轻妈妈手上抱着一个几岁的小孩子在路边已经哭起来了,喊救命了。小孩子嘴唇发紫,浑身瘫软。我跑上去问怎么回事,她说孩子的喉咙卡了花生米,我说你把小孩子给我,我会海姆立克。”田启明没有丝毫犹豫,开始用海姆立克法对幼童进行抢救,但几十秒过去了,并没有效果。
田启明介绍,因家中有年幼的外孙女,所以自学了海姆立克和心肺复苏两项急救术,他清楚幼童被异物卡住气管,黄金施救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我冷静一想,我方法对的怎么不起作用呢。然后我就把小孩子脚着地,继续用海姆立克对她进行急救,终于在后续的几次用力挤压孩子腹部后,小孩子哭出了声音,脸色也开始由紫转红。”在小孩状态慢慢平静后,一旁的年轻母亲表示要去医院看看,热心的田启明又主动开车将她们送到了医院门口。
“她坐我的车子时我们聊到就住在一个小区,被救的小女孩是她的侄女,下车前她还主动要了我爱人的电话号码,说要登门感谢。可是到现在没有打一个电话给我,更不要说是登门拜访了。”在新闻部,田启明略显激动地说。
记者一一记录了爆料人讲述的事情经过,并表示会持续跟进事情进展。
记者走访了交警部门,遗憾的是,事发地处在探头监控盲区,并没有找到当天的施救画面。但在事发地求证的过程中意外遇到了当天的目击者陈清福,“那天我骑到这个地方聚集了很多人,我看到有个人背对着小孩子,用劲地压她的肚子。他有这个技术呢,要是没有技术谁都不敢去帮忙。”不仅如此,陈清福还告诉记者,当天现场还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记者又向120调度中心进行求证,“喂120,快点,绿扬路这边有个小孩被卡住了,你不要怕不要怕我学过的……”当天的接警电话里,那句 “你不要怕不要怕我学过的”虽然音量偏低,却能辨出就是爆料人田启明的原声。“我们接到报警第一时间先安排了救护车,之后回拨电话却一直处于占线状态。到达现场后周围的群众说有热心的群众使用了专业的海姆立克手法,已经帮患儿把气管里的异物弄出来了。”120调度员张景华告诉记者。
17、18、19号连续三天,爆料人田启明天天到新闻部“报到”,询问记者调查的进展,“我当天救了这个小女孩就告诉我的外孙女,说公公今天救人了,我不想让孩子觉得我撒谎了,我也希望更多人认可这个事,传播正能量。再退一万步讲,如果当时我没能把小孩子救回来,后果不堪设想。”
12月22日,被救小女孩一家带着一面印有 “危难时刻施援手 救命之恩永铭记”字样的锦旗敲开了田启明家的大门。“我在外地工作,家里有事耽搁了,真的是太感谢叔叔阿姨了,没有你们,我们家的天都要塌了。”被救小女孩爸爸一个劲地向田启明夫妇表达感谢。“我当时很无助,孩子那个情况太吓人了,直到叔叔阿姨跑过来,叔叔对我说‘丫头不要着急,让我来’,我瞬间就有底了。我内心真的是无以言表,特别特别感谢他们家人。”被救女孩姑姑温婷激动地说。
“我的公公太厉害了,我要给他点赞。”听着10岁小外孙女蔡沛妤对自己的 “褒奖”,田启明笑了。
记者了解到,田启明户籍所在村,正着手为其申报“扬中好人”等荣誉。
(王萍)
记者手记:
不要让正能量“沉默”
当被救的这家人敲开田启明家的门,“我救人了”的故事得到最有力的证明,田启明“曝光我”的诉求也得以实现。
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教育是要像雷锋一样“做好事不留名”。“无名英雄”固然值得被尊敬,他们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但做了好事不留名,那正能量故事传播的 “半径”仅限于施救者、被救者和事件发生时的目击者等小范围。
记者认为,田启明在危急时刻毫不犹豫出手救人,事后希望得到认证,“做好事要留名”的诉求更值得肯定和提倡。唯有这样,才能不让正能量“沉默”,让凡人善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