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院专刊 |
|
|
|
破产审判“小切口” 激活经济“强脉动” |
市法院托底保障民生权益 |
|
2024-12-18 |
|
近年来,市法院统筹“破”与“立”,完善常态化府院联动共商共治机制,以公正司法托底保障民生权益,用破产审判的“小切口”精准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市法院受理破产和强制清算案件345件,审结325件,结案率94.2%。
一头想着破产重整的企业职工,一头盯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不断深化破产审判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写下坚实而生动的注脚。”市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邱勇说。
法官不忍看到港口一“破”了之
作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兴隆港近年来因基础设施老化而陷入危机,加上外部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2022年4月,债权人向市法院申请对兴隆港务有限公司进行破产清算。
面对破产结果的不确定性,案件主办法官栾汉勤非常惋惜:一旦公司关停,最具价值的港口经营资质、市场资源将无法继续使用,兴隆港480米的黄金水道长江岸线使用权会不会灭失……深水良港何处去?破局之道哪里寻?
从公司长远发展、债权人利益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综合考虑,市法院认为兴隆公司企业资产优、口碑好,市场信心尚存,具备持续经营能力和较好的市场前景,值得挽救。经过反复分析和推演论证,2022年10月14日,法院裁定受理兴隆公司的破产重整。
时间紧,任务重。法官们向政府工作人员争取政策支持,与港口员工面对面交流。经过府院联动、内外协同,市法院通过多渠道对投资人进行背景审查,最终确定江苏协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作为重整战略投资人。
作为重整投资人,该公司敏锐把握兴隆港的独特优势,绘制了新型建材科技物流园区蓝图,一系列规划正在引领兴隆公司 “破茧重生”。
司法保障稳稳托起职工权益
“感谢法院、感谢法官,是你们保障了121个职工家庭的生计和权益,万份感激!”不久前,我市知名老牌民营企业天源华威集团职工代表一行7人来到市法院,将一封签满职工姓名的感谢信送到邱勇手中。
原来,2023年5月,天源华威集团因巨额到期债务无法偿还,被债权人向市法院申请破产清算。当时,该集团及其另外三家已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的关联公司共欠付253名职工的工资及社保费用合计达1380万元。
面对职工众多、劳资矛盾日益加剧、资产分布不均衡等现实困难,法官们以“不能等、等不起”的紧迫感,全速推动该企业破产重整。
清算过程中,针对意向投资人对企业提出的承包经营申请,经府院联动会商研判,市法院准许企业在属地政府和管理人联合监督下由第三方承包经营。承包人的进驻后,为该企业注入了资金“血液”,企业逐渐复工复产、重焕生机,121名职工被继续留用,承包经营期间职工工资发放及社保缴纳均恢复正常。经多方努力,管理人从意向投资人处为三家关联企业一线普通职工成功争取到500万元专项偿付资金,有力保障了一线职工债权清偿。
据统计,今年以来,市法院运用破产程序化解债务8.7亿元,安置职工260人,盘活土地、房产18.62万平方米。
“全生命周期”护航企业发展
在江苏海纳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破产重整完毕后,法官们发现,受破产重整负面效应的外溢影响,公司单位信用等级全面降低,想迅速恢复经营障碍较大。对此,市法院积极协调、多措并举,指导海纳公司注销原挂有债务的银行账户,重新开立账户;对接各级、各地法院,屏蔽企业司法信用惩戒信息;通过“隔断”过往不良信用记录很快“轻装上阵”,经营重回正轨。
在受理佳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昆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后,了解到两家企业遗留下的危化品、危险废物距长江仅400多米,市法院第一时间向地方党委政府报告,会同相关部门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要求管理人拟订处置预案,依法高效有序开展危化品和固废物移除工作。
今年以来,市法院始终聚焦“公正与效率”主题,建立了破产重整企业资产维护、信用修复、生存发展等配套机制,为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制度保障。
□ 孙华丽 朱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