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社会民生 |
|
|
|
传承农耕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
联合村拖拉机站变身农耕“博物馆” |
|
张欢 2024-12-16 |
|
本报讯 周末带家人逛博物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能增长知识,还能够开阔眼界,获得丰富体验。近日,新坝镇联合农耕记忆馆就十分受欢迎,刚开馆就迎来了很多家长和学生来参观“老物件”,找回属于自己的儿时记忆。
铡刀、木犁、箩担、扬谷器、纺车、柳编粮斗、手扶拖拉机……走进联合农耕记忆馆,一件件“老物件”呈现在眼前,鲜活的农耕记忆与乡愁扑面而来。“这个背篼我背过,那个石磨我们也用过。”“这就是最早的粮票,如今可不好找咯!”……来到这里,很多人的“童年记忆”被唤起,今年84岁的老人戴爱章也不例外。“我是地道的扬中人,这些老物件我都很熟悉,路过这里忍不住进来转转。”戴爱章说,他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如今虽然生活在城里,但他对这些农具如数家珍,一边看一边回忆当年生活的不易。老人简单质朴的话,体现了联合农耕记忆馆的价值和意义。
“一直以来,联合村的机械化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规模,在我市村级单位首屈一指。联合村的拖拉机站一直为联合村的农业生产发挥着作用,承担了全村耕种收割任务40余年。2012年拖拉机站建制虽然没有了,最后一任站长陈金文依然留守。”联合村党委书记陆建军告诉记者,原本这里是一个拖拉机站,占地约0.8亩,因改制后用于存放农用拖拉机,经过设计和改造,摇身一变成为一座博物馆。由于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原始的农耕农具大多被替代。大部分青少年对农耕物品日益生疏,对农耕文明的记忆渐行渐远。为了让年轻一代对农耕古物留下记忆,联合村将联合拖拉机站的危房进行加固改造,浇筑了水泥地面,并将联合村历史上购买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报废的手扶拖拉机、“上海50”拖拉机、水田耙等进行改造,成立了联合农耕记忆馆。
联合农耕记忆馆总设计负责人陆尊告诉记者,在设计上,联合农耕记忆馆保留了拖拉机的元素,直接将数台拖拉机“裸展”,带给观者视觉上的冲击。“这里展陈的所有老物件都是村里老房子拆除的时候留下的,村里进行了收集保存。从布展分区上也很有意义,第一块是展示扬中三宝——芦、柳、竹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二块,由于当时的扬中渔业社和知青点都在联合村,于是我们把扬中农村传统广泛使用的农耕用具进行艺术再现。另外还有扬中具有重要历史印记的珍贵实物、历史资料、老物件。”陆尊说。
“联合农耕记忆馆的建成,不仅留住农耕记忆,还留住美丽乡愁,并带动了乡村振兴,为联合村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动能。联合农耕记忆馆周边及整个村庄卫生更加干净整洁,带动了乡村旅游和乡村农副产品销售。”陆建军告诉记者,后续他们还打算在这里发展慈善超市、积分兑换服务点,引进银行便民服务点等,集销售、出租以及研学为一体,预计全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把 ‘美丽乡愁’转化为‘美丽经济’,联合村的未来一定更美好。”
(张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