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向每一位记者致敬
□ 吴冰玥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实境课堂。在某家报社的发布厅内,台下坐着的是某大学新闻系的学子们,台上站着的,是在新闻业界发光发热的记者们,一种无形的业火赓续在彼此间闪烁,难以言说的那股动容泛起,在每个人的眼眸底。
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首先步入的是报史馆。馆内有序陈列着的,是该报社自建立以来一步步走到今日的点点足迹。薄软泛黄的旧报纸,磨损生锈的旧印刷设备,尘封岁月的旧照片……这里的一切都泛着陈旧的底色,但却不是老去。这是一种令人心安,甚至在看向那些旧物件时会不自主地压下嗓门,放缓呼吸。在这些陈旧之中,我们看到了报业从无到有,从微渺走向伟大的深深烙印,看到了无数新闻工作者们共同支撑起来的广袤业土,看到了新闻事业在这样稳扎稳打的前行下已然扬起的未来船帆。在这些陈旧之中,我们看到了崭新。冬日午后的暖阳将整间报史馆照得滚烫,同样滚烫的,还有走过这里的人们的心。
随后,迎来了今日的重头戏——实境展示,即由报社的新闻记者们向我们介绍他们的日常工作。令我印象极深的,是在场的一位老师讲了这样一段话:“新闻工作者是时代的瞭望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新闻系学子们要锤炼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同时,要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变革,不断创新新闻报道形式,努力成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短短几句话,便点明了新闻工作者的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记者是真相的追逐者、高呼者,应以最前瞻的眼光刺向社会,刺向时代。正所谓笔触真相,魂系时代,站在历史潮头里的他们,披着无冕之衣,笔下是万千喧嚣。“整个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期待着我们去创造,而不是去重复。”新闻业发展至今,创新性作为最有力的一块砖瓦,也是记者们筚路蓝缕中所必要的,永远创新,便永远在路上。
走下台,新闻记者们的工作并不耀眼,也并不那么丰富。更多的时间里,他们坐在略显狭窄的格子间里,一台电脑,零碎的报纸稿件,便从午后坐到凌晨。
来到采编大厅的时候是下午,几乎没有几个作者坐在位置上,负责介绍的老师打趣道:“我们其实并不希望白天在采编大厅看到有人坐在这里,希望他们都能在外跑采访。”“工作到凌晨,是很经常的事,记者节也是没有假期的。”采编大厅里虽然工位不少,但物件是极少,每个工位都显得极为简洁朴素,与大家所想象的丰富的记者生活截然不同,每天产出无数新闻的地方,却是最为枯燥单调的。哪怕这座城市已然下班,记者们却一直在岗,采编大厅里常亮着的灯火,燃烧的是每一位记者为新闻业前赴后继的赤诚心。
行而不缀,履践致远。新闻记者们一直在路上,以最柔软却又最坚硬的心,执笔以明真理,报事实。面对社会,面对群众时,他们从未沉默,总是于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正是这些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得新闻朝着更为自由、纯粹的轨迹迈进,新闻报道真正的存在价值也在一片迷雾之中愈发清晰,明朗。
他们如同时代巨幕之下翱翔的鹰,闪烁的星,甚至是柔软的云,时刻以锐利、智慧的目光注视着他们所身处的时代。斮绝不断的,定是手中的笔与他们的才气,勇力与使命。
此篇致敬每一位新闻记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