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热线 |
|
|
|
青少年“玩梗”的边界在哪里? |
“网络黑话”入侵校园受关注 |
|
对此展开调查走访。 2024-12-03 |
|
本报讯 “尊嘟假嘟”“你个老六”“三折叠,怎么折都有面”……不知何时起,网络“黑话热梗”入侵校园,无数中小学生开始满嘴跑“梗”。有人甚至把这些“梗”带进了课堂、“活用”进了作业。网络黑话“入侵”校园的现象在我市表现如何?我们应如何看待青少年“玩梗”这件事?近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走访。
采访中,有家长向记者反映,我市一小学四年级学生小水(化名)等四名学生在午休时间传递“小纸条”。与往常不同的是,四名学生选定代号在纸条上模拟 “网络直播间”进行讨论,以文字形式发放虚拟红包或者讨论作业,其内容充斥着各种网络黑话,如“家人们谁懂啊”“四折叠”“挂机”等。此外,在我市不少中小学课间,记者也观察到有不少学生会使用“栓Q”“芭比Q了”“666”等热梗进行表达交流,甚至在不少幼儿园内也时有发生。
随着中小学生越来越频繁地接触互联网,很多网络热梗也融入了孩子们的语言体系。很多家长都对此表示了担心,觉得再放任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但也有人认为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童言无忌,不必过于担心。
“网络黑话、谐音‘梗’本身不过是具有时代烙印的热词或典故,大多会消失在时光洪流中。”我市明珠小学德育副校长吉雅丹认为,互联网时代,中小学生难以避免地会接触到此类用语,但用梗得懂得分场合适度使用、杜绝低俗的梗。她认为孩子们最初使用这些网络“梗”可能仅仅只是觉得好玩或博人眼球。但这些网络用语往往内涵空洞、语义歪曲,用词极不规范,有些甚至可能具有低俗的价值内涵。同时,因为网络热梗的表达过于直接单一,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思维很容易受到束缚,导致在写作文时或者需要正式表达的场合出现“失语”的情况,削弱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吉雅丹看来,中小学生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分辨能力,长期盲目模仿、传播这些网络“梗”,甚至将其带入自己的学习生活,将很容易被那些一时流行却没有营养的网络烂梗带偏了方向。无论是对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锤炼还是价值观的塑造,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记者了解到,中小学生不分场合的玩“梗”行为也引起了有关部门重视。日前,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教育部也印发相关通知要求规范校园用字。我市部分学校在此背景下陆续采取措施规范师生文明用语,如部分小学曾针对网络“烂梗”频现的现象开展了系列班会课程,引导学生会思考、懂判断;部分教师在班级群发起正确、规范用语的号召,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用语,避免在家庭环境中滥用网络“梗”。
(冷旭颖)
微评论:文字,不只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价值观念与底蕴的集中体现。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对于青少年使用网络热梗这件事,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青少年可以多阅诵经典,学习优美的语言表达,提升语言素养;学校及老师则可以适当开展相关班会课程,剖析解读时下流行语,帮助孩子区分口语以及书面语的不同表达;家长则需要以身作则,在心里设置一个“语言过滤器”,时刻提醒自己在孩子面前保持语言的规范和文明。
(冷旭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