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顾明社
张桂生老师《故乡的那口老井》一书,最近已杀青。甲辰肇秋,邀我作序,我十分惶恐。退休后自己虽然经常舞文弄墨,但至今还未出一本书,为他人佳作作序,宛如不会游泳的人忝为游泳教练,汗颜。念及张老师乃教育系统优秀教师,作为教育局原局长,应该一如既往地为老师服务,更何况张老师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外地教师对扬中的深情大爱,一直令我感动。
这本散文集皆来自鲜活的生活,经删汰繁芜,减除莠稗,存留精华,得85篇,生活气息浓郁,人生理想丰满。有对名山秀川的描绘,有对旧地陈迹的感伤,有对农事民俗的愉悦,有对师长同学的怀念。
桂生老师乃安徽肥东八斗区人,此地正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是大别山向东的延伸部分,这里水旱兼作,物产丰富。美丽的传说,生动的传奇,成了他的文学启蒙。多彩的乡村风貌,斑斓的田野风光,众多的奇异事件,开阔了他的文学视野。儿时趣事多多,野孩子偷枣,黄泥塘戏水,给他带来了童年的快乐。大地丰收的喜悦,农闲青年男女的泥仓(相当于傣族泼水),夜幕降临后的吹拉弹唱,都成了他文学创作的不竭滥觞。尤其是故乡的那口老井,历尽沧桑,记载着他的成长轨迹,承载着他的喜怒哀乐,装载着他情牵梦绕的乡愁。
张老师与共和国同龄,人生经历丰富,饱览人间万象,经历过人民公社大食堂,三年经济困难的饥馑,改革开放的新生,当过农民,农活乃一把好手,做过民办教师、公办教师。尤其是在八斗中心校读书四年,工作六年,堪为人生大站。1985年举家迁至江苏扬中,扬中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如今的气质里,藏着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风雨人生路,窘乐自己渡;洗手作羹汤,甘苦自品尝。桂生老师一直怀惴多个梦想,自幼酷爱文学,做过作家梦,编织过大学梦,但这些都被击得粉碎。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流过泪的眼睛更明亮,受过伤的心灵更坚强,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逆境奋起,倍道而进,颕出秀发,最后圆了业余作家梦和人生大学梦。张老师为人坦诚,孝于父母,笃于妻子,信于朋友,忠于事业,是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擅长作文教学,教科研亦是行家里手,多次受到上级嘉奖。
作家汪曾祺说过,“人一定要爱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前辈的指引,文友的砥砺,自身的追求,终有所获。张老师工于诗词楹联,精于古韵格律,曾出版《张桂生诗文选》,义务参与 《宝晋诗词》《新坝诗词》《校园诗草》《扬中诗词》的编辑工作,为打造扬中“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之乡”,作出了重要贡献。哲人说,“每一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支撑一个人享有幸福一生的,是喜爱、擅长和心甘情愿。
人的一生不能以金钱和权位作为成功的标志。桂生老师就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但无名有品,无位有尊,衔誉之作络络,特约之稿源源。我们期待他深潜一尺水,更上一层楼,佳作多多益善,人生珠圆玉满。同时深切展望江洲大地,文明绵绵不绝,文学处处芬芳。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