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五十岁生日有感 下一条:中秋赏月有感
心香一瓣慰家君
——父亲逝世50周年祭
  2024-09-12

  □ 冯大年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一首《父亲》唱哭了天下儿女,感动了世人无数。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我,唱起这首《父亲》眼里闪出泪花,对逝世50周年的老父亲心生敬意,缅怀之情油然而生。 出生入死闹革命 我的父亲冯士寿,1908年出生于同德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我爷爷、奶奶不到40岁就连饿带病相继离世,留下我父亲孤身一人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中。幸得当时中共扬中党组织的关爱和引导。我父亲从1940年起,为革命出生入死,传递情报,掩护同志,并于1942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便一心为革命东奔西忙,把党组织当作自己的家,不辞辛劳,不怕牺牲,直到快40岁才结婚成家。1946年,我父亲坚持隐蔽与国民党斗争,不久意外暴露身份,顾不得家属安危,只身远到无锡打杂工避难直到解放。在此期间,我母亲由于受父亲身份牵连,被国民党抓捕受尽折磨。后来两人没能生育,领养了姐姐和我,亲如己出,呵护有加。 党教干啥就干啥 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担任同德乡农会主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全力以赴做好工作,不分昼夜地带领乡亲们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取得显著成效。他还带领群众积极投身农业合作化运动,受到扬中县政府表彰。为让贫困孩子能读书学习,他远赴上海等地,联络开明绅士,筹集资金财物,创办小学。接着,亲力亲为勘察地形,砌盖校舍,然后发动群众筹集桌凳,物色校长教师,使学校如期开学,实现了农家子女就近上学的愿望。 1956年全县实行小乡并大乡,父亲因为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身体较差,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让他回乡务农,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明确表示服从组织安排,二话没说,就回到老家大队副业组,种桑养蚕,整理河塘养鱼,发展副业,筹办澡堂方便群众。整天村头埭尾跑,乡亲们需要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脏活累活抢着干,关键时刻冲在前,深受大家的敬佩与爱戴。那时候条件艰苦,缺吃少穿,日子过得紧巴巴。即使这样,他也想方设法按时足额交上党费。他常说:“没有党就没有我冯士寿,说什么也不能拖欠党费。” 严格自律正家风 后来,姐姐和我渐渐长大,有人建议让我父亲凭自己老革命的身份,找相关老领导、老战友,让他们给我们姐弟俩找个体面的工作,可父亲说什么也不肯开后门找路子。有次公社领导上门看望我父亲,主动安排我到油坊供销社拜师学艺做烧饼,我在烧饼店干了2年。1972年底我报名参军,远赴几千公里外的西北边疆部队服役。在部队期间,我以卫国戍边为荣,刻苦训练,各项工作抢在先,1974年6月光荣入党,后来又担任警卫班长。 弥留之际交党费 1974年9月22日,我接到父亲病危的电报,立马动身匆匆赶回老家,见到躺在病榻上极其虚弱的父亲,不由得心如刀绞,盼望父亲能摆脱病魔,转危为安。可是父亲强撑病体,用尽力气对我说道:“家中为我治病,已经到处欠债,你能不能给我先交了党费,让我为党尽最后一份心意。”我含泪点头答应,向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书记曹正国交上父亲的最后一次党费。 10月3日,父亲走完了他平凡而不凡的一生。乡亲们闻讯赶来吊唁,亲朋好友、大队全体党员、民兵、村小学全体师生参加他的追悼会,向他表示沉痛哀悼和深深的思念。 父亲很少谈起自己的艰苦身世和战斗经历,后来还是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我从他的自传里零星地了解到一些。他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他给我们留下“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克难奋进、顽强拼搏”的精神财富,却是无价之宝。 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也“光荣在党50年”,成了一名“退役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老兵。在父亲逝世五十周年之际,撰写此文旨在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同时激励子孙后代,弘扬先辈的优良传统和崇高风范。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69057107
位访问者
本年度:115979751 本月:12329981 今天:432032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